新快报文化中国万里行之陕西龙蟠虎踞帝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m.39.net/pf/a_4653631.html
人文陕西

三秦大地帝王归处

西周时,周成王以陕原为界,以西,是谓陕西。

南北长,东西窄,陕西位于内陆腹地,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尽享承东启西的区位之便。

“秦中自古帝王州”,龙虎之气在此盘踞,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余个政权建都陕西,留下帝王陵墓共79座。九个大一统王朝中,有五个建都西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三秦大地,孕育出秦人独有的磅礴大气。古韵秦腔,一吼如雷,山摇地抖。今日再唱,雄浑激越,浓烈似酒,依旧。

风物知替

城墙根下的秦腔“自乐团”:一天不听秦腔人发虚

每天早上8点多,72岁的彭大爷总爱到城墙边上的环城公园溜达一圈。最近一段时间,他爱往玉祥门外的路段走。隔着六车道的马路,远远地看见对面的绿地前有着一小撮人,高亢有力的咿呀声穿过车流声钻入耳朵,他的心便定了下来。

“今天的秦腔又有着落了。”彭大爷是个地道的老陕,一天不听秦腔,人就会发虚。

跟彭大爷一样每天准点出现在玉祥门外的老票友有一群。一年多前,还是零散“作战”的他们以戏会友,逐渐在绿化带前的空地定了点,吹拉弹唱,各司其职。

在这个自乐班中,王老太算得上是一“名角”。“唱了几十年,她唱得可好呐。”戏友们很是钦佩。

记者来到时,一身红衣、满头银发的王老太还坐在一旁的塑料椅上“候场”,看着其他戏友的演唱。戏友唱罢,王老太见没人上前,便缓步走到空地中央,站定,胸挺,腰立。

“来段慢板。”她右手捻着兰花指一抬,乐器一响,开了腔。或悠扬或铿锵,声音嘹亮,中气十足,容光焕发。跟“候场”时懒洋洋的状态判若两人,唱着秦腔时,年届八旬的王老太浑身透着一股劲。

“具体几岁不记得了。”王老太甚至不记得自己今年究竟是八十几,却能清楚地记得开始唱秦腔的年岁。她说,17岁那年,她在周陵中学上初中,老师给她排了《断桥》,让她从一名秦腔聆听者转为演唱者。自此,她唱了一个甲子有余。特别是在50岁退休后,王老太几乎每天都要吼上几段秦腔,身边的戏友换了几拨,地方也换了几处,不变的是“不唱会觉着不舒服”的习惯。

■古城墙下的环城公园每天聚集了不少秦腔的爱好者。新快报记者夏世焱/摄

秦腔的变革:唱腔旋律可变,但风味切不可丢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在西安,像王老太所在的秦腔自乐班并不少见,环城公园、大雁塔景区内,人们总能听到秦腔票友如雷的练声。

“断桥千年桥不断,永不了结铡美案,世世代代游西湖,长生不老王宝钏。”每当被问及有多爱听秦腔、吼秦腔,老陕便用这句话来回答。

“有一说法,秦腔起源于牧歌,因此唱起来有种旷达的感觉。”戏剧研究员杨文颖对新快报记者介绍说,秦腔萌芽于周朝,但真正的成形却在秦朝,此后一路发展,最终兴盛于清。

年,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西安易俗社成立。鼎盛时,社里有与梅兰芳、欧阳予倩齐名的刘箴俗,被誉为“北梅、南欧、西刘”;也有被誉为“西京梅兰芳”的王天民,“足以说明当时秦腔的演出水平。”

秦腔一吼,如响雷烈风,高昂激越,粗犷豪放,铿锵有力,极具西北特色。“戏曲本就夸张,相比其他剧种,秦腔更夸张些,感情投入也更浓烈。”杨文颖曾是文工团的文艺骨干,唱过歌剧、歌曲,也听过不少其他剧种的戏曲。他坦言,若要选择,还是喜欢唱秦腔,“唱的时候,情感的抒发比较痛快。”

正因极具地域特色,秦人都说,秦腔不出潼关。可实际上并非如此。清朝年间,秦腔名旦魏长生曾让秦腔广传于京城,并在扬州、四川等地授艺收徒。上世纪20年代,易俗社曾在武汉演出一年半,并在汉口成立了分社。

今年春晚,歌星谭维维携手华阴老腔艺人,演唱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吼》,震惊四座,属于北路秦腔的华阴老腔立马火了起来。“秦腔肯定需要不断发展变化,适应社会,但正如梅兰芳说过的一句经典话,移步不换形。”杨文颖说,传统艺术的改革不能连根拔起、另起炉灶,秦腔的改革主要在于曲调上,唱腔旋律可变,但风味切不可丢。

如今,古城墙外唱秦腔已然成为西安的一道文化风景。不知何时,刚才还在一旁听戏的彭大爷,坐到了伴奏区,口吹笛子,加入了演出。王老太说,在这儿,只要会,谁来都能拉,都给唱。

■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新快报记者夏世焱/摄

秦俑与古城墙:唤醒历史故事的标志性存在

在世人面前展示的兵马俑,从头到脚都是灰色的。它们刚被发掘时的模样鲜有人知。

“头巾是黑色的,脸上是肉色的,眼神动人,铠甲上有朱砂红。”3月13日,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了5年的小刘,站在俑坑前,说着自己亲眼看到彩色人俑被快速氧化至失色的过程,游客们发出一阵唏嘘。

居高而望3个俑坑,总给人一种时空转换、调兵遣将的历史磅礴感。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周的丰镐都城,秦代的咸阳宫、兵马俑,汉代的未央宫、长乐宫,唐代的大明宫、兴庆宫,周秦汉唐,历代都城都留下了可见可触的历史痕迹。

■秦始皇陵铜马车。新快报记者夏世焱/摄

历史感扑面而来的,还有西安城墙。一出火车站,一入市中心,这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轻易可见。靠近城墙,触摸城墙壁上的凹凸,让指尖穿越时空感受触感上的历史。兴起,还能租辆单车,在周长13.74公里的城墙上,或迎着余晖,或伴着华灯,绕方城一周。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一个地方的历史,不能光是说和记忆。记忆没有附丽在一定的物质形态上,便容易失传、说走样。“首先要有物态的标志性存在,才能唤醒历史故事。”

问道文人

城墙就是陕西人“生冷蹭倔”的性格

■著名文化学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云儒。新快报记者夏世焱/摄

新快报:您是一个川娃子,却成为了陕西文化的代言人?

肖云儒:我想,不是我说得多好,而是说得投入,对这个主题有激情,我的事业、家庭、今生的状态,都跟这片土地联系着。

我还真的喜欢这片土地。它是个古城,不温不火、不急不躁、可进可退。改革开放的风吹到这边来,广东已经到第二坡了。不温不火很符合作为一个文化人、一种历史眼光的判断,它能够拉长,这个我很喜欢。

新快报:您觉得陕西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可以作为“文化软实力”,让人一提起就知道是陕西的?

肖云儒:陕西与各省比较起来,文化内在架构比较均衡,几个方面都非常强。历史文化,起码可以在全国排在前五名的,有很多“最”,是中国古都。

红色文化,也可以排在全国前三位。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上,都是在全国平均分上,不见得是第一流,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且都可以从史册、典籍、历史故事中找到。关中地方的艺术,也有知名度。

最后一个,是西安的现代文化,总体处于后发地区,常常冒出一两朵“奇葩”,一鸣惊人,例如许巍。我们以古城为骄傲,但古城自己的生命本身还是要更新的。西安现代文化整体上在前进。一个城市的文化不能太倾斜,不然这个城市就倾斜了。

新快报:以后在发展文化产业这块,陕西会不会特别有后劲?

肖云儒:陕西是有很多文化资源,这些年开发了很多产品。个人感觉,现在同质化的东西还是多。同质在哪儿?不是在于具体形态,而在于思维是一样的,是种资源性思维——我这有什么,我就卖什么。比如,我有鸡蛋,我就到集市去卖鸡蛋,而不会想到在家里做成煎鸡蛋,进行加工升值。这个是一个弱点。

把资源经济打造成产品的并不少,但打造成品牌的很少。陕西文化除了秦始皇、兵马俑这些大的品牌外,可以打造成品牌的文化资源多得很,只是没有从更高的层面来发掘资源的含金量,将它推向国际市场去融资。西部文化的深层认识,有待于学术层面的发掘,更有待于转换为市场产品。如果转换成市场产品,是一本万利的。

■古城墙下是波光粼粼的护城河。新快报记者夏世焱/摄

新快报:陕西西安的古城文化,对人的性格、气质有什么影响?

肖云儒:城墙是先进文明的物质成果。那时候砖、箭是最好的。它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而农业文明是静态生存,影响了人的生存格局和生计。城墙是土地文明和静态生存的产物。

城墙就是陕西人的性格,生冷蹭倔。生,就是直率、耿直,不会太圆滑。冷,就是面冷,心不冷,就像“热水瓶”。面冷跟优越感有关系,历代王朝子民,也跟市场经济距离较远有关系,不知道人际关系。而且陕西人觉得,过分的灵动聪明,是个贬义词。只有像老牛那样,忠厚老实,埋头苦干,是最大的优点。倔,就是执着,“咬透铁线”,八头牛都拉不回来。这些东西,不见得一定与城墙有关系,但肯定跟土地文明相关。

新快报记者沈逸云董芳夏世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ls/11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