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关宗山退休前一直在外交部工作,是一名外交信使,一年当中有天都在外出差,使命所使,邮袋从不离身,从年到年担任信使的这16年里,他经历过开罗的“六五战争”,在罗马尼亚遭遇过罕见地震,去毛里塔尼亚碰到军事政变,乘船东渡日本赶上大浪飓风,在美国遇到暴风雪险些丧生……关老一身传奇,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北京晚报》的一位资深投稿人。从年开始,他开始订阅晚报,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关老说,晚报之于他,不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位老朋友。
和晚报保持着多年联系
关宗山在外交部工作了34年,足迹踏遍个国家和地区。虽然本职工作是外交官,但他爱好摄影,相机几乎不离身,因而得了个绰号:“外交部照相的”。外交部是个大部,但只要一提“外交部照相的”,大家就都知道是他。年,外交部摄影协会成立,关宗山就是创始人之一。如今,关老虽然退休二十多年,但依然在老外交官摄影协会担任顾问,痴迷于摄影。
讲述北影学习的难忘经历
“外交、文化、摄影成了我三大终生爱好,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和晚报一直保持着联系。”关宗山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珍藏: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各种剪报,年9月晚报摄影比赛的荣誉证书,年、年在晚报发表的摄影作品,还有他在晚报上发表的文章……其中,关老最看重的,是年10月28日,晚报“五色土”刊登的整版文章《一张传世照片是怎样“回”到中国的》。
这张经典照片,是意大利著名摄影家焦尔焦·洛蒂在年为周恩来总理拍摄的一张半身像。这张照片在中国流传甚广,后来被邓颖超称之为“总理生平中最好的一张照片”。关宗山说,他最敬佩周总理,也非常喜爱这张照片,他一直想弄明白这张传世之作是如何拍摄的,又是怎么流传的。
披露周总理照片背后的故事
2年,关宗山在一个影展上见到了焦尔焦·洛蒂,得知这张照片是在总理点头下才拍成的。照片在意大利《时代周刊》发表后,被外媒多方转载。这张照片是如何回到中国的呢?直到年,这个问题总算搞明白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关宗山得到了同在一个大院的邻居、前驻意大利政务参赞王传斌的回忆录,其中详细记载了这张照片是如何被带回中国的过程。
“年冬,原驻意大利商务参赞高竹峰同志任满奉调回国,临行前的一个夜晚,来到王传斌同志房间,从怀中取出一件用白纸包裹着的物品,小心翼翼地打开,对王老说,你看这是什么?王老一看惊喜非常!原来是一张10英寸的周总理照片。高参赞对他说,这是一位意大利记者从中国回来后赠送给我的纪念品。我和你在这里一起工作和生活了好几年,在即将分手之际,我把它给你留下,让我们共同分享对周总理的尊敬和热爱吧!王老欣然接受了这份‘宝物’,并允诺一定要设法将其带回国。”
年初,王传斌回国休假,把硬壳帆布箱的里面擦洗干净,铺上整洁的白纸,将总理的照片平铺在上面,再用洁净的白纸盖好,以免与其他衣物接触弄脏照片。回到家中,王传斌赶快开箱取出衣物,看到周总理的照片很平整,无任何褶皱,这张照片就被装在镜框里挂了起来。打倒“四人帮”以后,新华社国内部的负责人看到这张照片后非常高兴,就从他家中取走照片,翻拍后制版印刷。
“我的退休生活离不开晚报”
“从此,这张周总理的照片很快传播到全国,出现在各地的书店里,悬挂在家家户户,各种报刊杂志也予以刊登。”从年开始,除去驻外的那些年,订阅晚报已经成为关宗山多年来的一个习惯。
“邮局同志每年第四季度来我们小区征订报纸,我头一个订阅的就是《北京晚报》。为什么?因为它符合我的要求。好多国内国际的准确消息,我皆从阅读晚报中获得。”到现在,他还保存着不少老报纸和剪报。翻开这些“收藏”,往事一幕幕就浮现在眼前。
“我现在耳不聋、眼不花,坚持每天阅读晚报。有人说我至今脑子还挺好,我说这和我天天读晚报有关,至少有一定的关系。”关老笑着说,晚报有一个板块是“找不同”,他是天天“找”,目的是考验自己的“智力”是否退化。总之,他喜欢晚报,热爱晚报,离不开晚报。
回忆往昔,关老百感交集。他仍记得50多年前在山东工作时,当地报社编辑鼓励他的一句话,叫做:“登不登,往里拥。”老人告诉记者,今后余生,他还会继续订晚报,看晚报,和晚报保持联系。如有机会,他也会再给晚报写点东西。
晚报一甲子等您讲故事
24小时征集、
电子邮箱:wanbaorxian
vip.sina.苯酚哪个厂家生产的好白癫风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