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课论坛3中国翻译产业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翻译产业现状概述

翻译作为一个职业,古已有之。但在当今社会,翻译产业却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直到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才开始真正形成并发展起来。在此之前,翻译基本上只是作为文化行业的一个部分,当时的翻译人员更多的是从事文学和宗教的翻译,少有商业翻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翻译的作用日趋显著,没有翻译,不同国家之间的信息流动就会受到很大阻碍。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使信息大量增加,从而促使翻译产业快速发展。当然,此种的翻译是指广义翻译,它不仅包括文学翻译,更包括各类本地化的翻译。

信息时代肇始于欧美发达国家。欧美国家至少比我国早15年进入信息时代,因此,欧美国家的翻译产业发展也比我国早15年左右,其翻译产业链的发展成熟度也远高于中国,分工也比我国更为细致。

1.国内外翻译产业发展概况

CommonSenseAdvisory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年全球翻译业务的市场容量达到.5亿美元,年预计将翻番,达到亿美元。市场需求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与地区。[1]

全球本地化业务市场分布

区域

市场份额

欧洲

43%

6,

7,

8,

9,

10,

美国

40%

5,

6,

7,

8,

9,

亚洲

12%

1,

1,

2,

2,

2,

其它地区

5%

1,

1,

总和

14,

16,

19,

21,

24,

单位:万美元资料来源于CommonSenseAdvisory,Inc.网站

由此可见,亚洲在整个翻译产业市场中占比份额很小,这跟亚洲经济总量很不相称,亚洲经济总量约占全球27%,但翻译产业的市场份额却只有12%;美国经济总量同期占全球仅四分之一,但翻译产业的市场份额却占40%。这也说明,翻译产业规模大小与国家人口以及国家经济总量没有必然关系,就像印度人口虽然超过12亿,约为美国的4倍,但其翻译产业的份额却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事实上,翻译产业跟国家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尤其与该国的信息发展程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今后,中国的翻译产业份额在全球占比率必将大幅上升,因为中国最近几年经济结构进行大幅调整,跟翻译产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总量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只有40%左右[2],而美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是70%以上,如果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可以达到美国的水准,那么中国翻译产业在全球的比重也将会大幅上升。

近年来,翻译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中国更快融入世界大家庭的进程是密不可分的。首先,现在政府大力号召企业走出去,使得企业对外收购日益频繁;其次,随着我国经济与政治实力的日渐强大,软实力也需要大加宣扬并充分发挥出来;再次,现今政府鼓励文化产业“走出去”,走向海外。这类国际性活动都需要解决语言障碍问题,所以翻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极其重要。

我国翻译产业是从无发展到有的。在20世纪,中国境内在册的翻译公司极其稀少。但根据国家有关机构的统计,截止到年底,全国共成立了各类翻译公司19,家,在营的企业大约15,家[3],其中大部分翻译公司都是在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成立的。目前,中国翻译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50万左右。

现如今,我国翻译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作为朝阳行业,翻译产业目前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截至年底,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登记在册的翻译人员只有2.7万人。[4]社会上绝大多数翻译公司注册资金少,规模普遍较小,注册资金在千万以上的有家,只占总量的0.83%。(来源:中国翻译协会郭晓勇)这里讲的家翻译公司注册资本超过千万,其实大多数是本地化公司,而传统的翻译公司注册资本超过千万的不足10家。大多数传统翻译公司都没有规范的运作模式,甚至于是非公司形式的经营,超过5个专职员工的公司规模比例竟然低至10%。这显然与中国翻译产业的未来大发展趋势极其不符。

总之,整个世界翻译产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发展,而中国的翻译产业发展的速度更快。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年的调查表明,翻译行业大公司预期对未来增长将超过40%。

2.翻译产业的最主要矛盾

目前翻译产业最主要矛盾是翻译生产赶不上市场发展。我国翻译产业尚处初级发展阶段,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化还需走很长一段路,主要的表现有:没有成熟规范的行业标准;社会对翻译价值的认识模糊,人们对翻译工作认识存在误区;翻译产业链不完整,某些环节缺失较为严重,翻译工作的社会分工存在严重问题;没有真正的领头企业,也没有形成强势的市场品牌;翻译人员准入门槛较低,资质良莠不齐;翻译质量普遍偏低,客户对质量投诉严重。以上问题中,哪个问题才是当前翻译产业最为核心、最为本质、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呢?有部分人认为要先有品牌,因为每个成熟的行业都有一些领导性的品牌,所以当务之急是打造品牌。但品牌的根源是要有质量,没有质量作为保障根本无法形成品牌,没有质量的支撑,品牌无法走得更远。由此可见,当前翻译产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落后的翻译生产跟不上翻译市场的快速发展。正因为当前翻译生产形式落后,导致无法形成或执行严格的行业标准,只有提高生产工艺,行业标准方可实现。如果我们能使当前的翻译生产足够标准规范且较为成熟,社会对翻译的价值认识能够更为清晰,对翻译的认同感更强,那么在市场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的翻译生产能力,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让那些不具有发展优势的企业和个人离场。

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事件使笔者陷入深思。如果只有三鹿集团添加三聚氰胺或者少数几家牛奶行业添加三聚氰胺,那么这只是行业的个别现象,是某些企业家道德的缺失。但是,全行业几乎所有企业,包括行业领导品牌如蒙牛、伊利和光明都添加三聚氰胺,我们再把事件归咎于个人的道德问题就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5]从经济角度看,为什么中国乳业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为什么连这些代表着牛奶行业的质量品质、代表牛奶行业的最高技术标准的领导企业也都冒险添加三聚氰胺,反而是一些地方性的牛奶企业比如福建的长富牛奶并没有发生此类事件?根本的原因是过去的十几年里,牛奶行业发展太快,而牛奶的生产根本赶不上市场的发展,各个企业都在抢占奶源。当时很多企业的牛奶是放在奶农家里饲养,自有的牛奶和牧场很少,企业基本上是向奶农收购牛奶,当时中国的70%牛奶是分散饲养的,根本就谈不上管理方面的科学性,因为牛奶企业根本无法管理奶牛,实际上也无法保证牛奶的质量。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基本上是由于牛奶收购站或者奶农在私自添加三聚氰胺造成的。那些牛奶企业也许已经看到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但是市场发展,急需大量的牛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福建的长富牛奶虽然偏安一隅,并未走出福建,但是长富牛奶自建的牧场和奶牛存栏数量却是全国第一。其他没受到三聚氰胺事件波及的企业也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建牧场和牛奶存栏数量可以自给自足。因此,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很多牛奶企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自有牧场,作为连续十几年在牛奶行业排名第一的伊利集团在过去两年里投入了5亿元人民币建立自身的奶源基地,使自建牧场超过50%。伊利集团未来五年内还要继续建设多个大小牧场,寄望在短期内实现奶源质量百分之百可控。[6]由此看来,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贪婪,而在于生产赶不上市场需求,最终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差点导致中国牛奶行业的整体覆没。

类似三聚氰胺的事件其实并不止发生在牛奶行业,只是因为牛奶行业是涉及国计民生与个人息息相关,所以才特别受到重视。大多数行业如果没有处理好生产和市场发展的协调问题,都会发生类似事件,包括我们翻译行业。既然中国的翻译行业也正如中国的牛奶行业一样,生产赶不上市场的发展,那么中国的翻译行业跟08年之前的牛奶行业有多少的相似性呢?中国牛奶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前,大多数牛奶企业都有一定的自有奶源基地,但数量不多,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的牛奶是从奶农那儿收购的,与牛奶行业相比,当前的翻译行业此种现象更为严重,大多数翻译公司没有专职译员队伍,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兼职译员,连基本的质检人员都没有。长此以往,翻译行业如何能够得到社会和客户认同?因此,要使行业健康发展,当务之急,需要大力建设翻译规范化的生产队伍,提高翻译生产技能,提高翻译作品质量,使生产赶得上市场的发展。当然,也有人认为,既然生产赶不上市场的发展,那我们就放慢市场发展的脚步吧?虽然生产发展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市场的发展,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市场发展的快慢,翻译市场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信息的发展,要想把历史的洪流阻挡住,让它为翻译行业停下或者放缓脚步,那是天方夜谭。如果你跟不上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妄想历史为你停留,那么你的命运只有被历史抛弃。因此,当前翻译行业的传统翻译公司大量使用兼职译员的状态必将被今后使用专职译员所替代,专职译员必会成为翻译行业生产的主导力量。在事实没有发生之前,很多人也许会觉得说的过于武断,因为翻译行业有很多特质适合以兼职译员为主导的,甚至可以说不可避免要由兼职译员来主导。他们可以搬出翻译稿件的零散性、及时性、专业性以及不确定性等因素证明兼职译员的存在必要性,这就像奶牛几千年来都是由奶农散养,他们有经验传承以及更精耕细作等事实一样,但在现代规范化、规模化以及科技化生产要求下,如何能够保证产品实现高品质的标准化必将成为这场生产方式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不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生产规律,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淘汰。兼职译员可以成为翻译行业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能成为主导。我们不能把人性的自我约束力想象得太完美,因为缺乏严格管理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兼职译员在长期合作、经验积累、分工协作、培训学习、品质管理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根本无法与专职译员相比。要想真正解决翻译行业的品质问题并且建设翻译行业品牌,专职译员队伍的建设是唯一的出路。当然,在专职译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还要辅以不断提高翻译技术手段以及改进翻译流程等措施,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现代规范化、规模化以及科技化的翻译生产模式。

3.翻译产业主要问题

3.1社会对翻译产业认识有误区

社会对翻译职业的概念还很模糊,之前虽然有一些职业翻译工作人员,但都属于小众群体,大部分以口译工作者为主,而占翻译工作者绝大多数的笔译工作者从来都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人们基本上都只认识那些翻译文学书籍的大师,而忽视了普通的翻译工作者。因此,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把翻译当成兼职,而不是专职工作。其次,大众还没有形成翻译产业的概念,甚至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还有专业翻译公司的存在,以为懂外语就懂得翻译,还习惯于将有翻译需求的文件直接交给熟人、外语学院的师生或者留学生翻译,更有一些翻译公司以此为噱头,标榜公司有多少海归博士等。

绝大部分人对翻译价值认识不清,认为翻译费用过高,几百字一两个小时的劳动就能赚取一两百块钱。他们并不明白一个合格译员,需要十几年的磨练。当然,这跟中国当前服务行业发展水平低下有直接关系。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心理医生或者律师每个小时咨询收费-美元的,而这在中国人看来,就实在有些不可思议,聊天也要收那么多钱?因此,在中国,翻译行业的客户购买翻译服务像去菜市场买菜一样,一上来就砍半价。

大家对翻译速度也不了解,以为专业译员可以很快完成文件的翻译,有些客户甚至要求译员一天就要完成两三万字的文件翻译。有的甚至以为翻译人员必定精通所有专业词汇,他们一旦发现译员对某些专业术语不甚了解,还要拼命查字典,就觉得称不上专业。殊不知,查字典是翻译工作的必要过程。更有一些人,认为译员只要把文字输入谷歌,然后翻译出来就行,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这也是很多人判断翻译产业无法壮大的原因,他们认为机器完全可以取代人工。虽然现在的机器翻译有长足发展,但电脑智能始终不能与人工相提并论,就以中国的成语、谚语以及诗词等为例,人工翻译都还费劲,更不要说机器翻译。

3.2翻译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

众所周知,中国的行业协会并未对整个行业起到有效指导和监督的作用。翻译行业协会虽然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几个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各地翻译行业协会原名是翻译工作者协会,现在虽然很多翻译公司开始加入行业协会,但翻译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以及运营模式还是跟之前的翻译家协会一样,对翻译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







































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fz/95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