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数学家的一面旗帜,他的科学精神和豁达人格影响着身边的科研者和无数的年轻学子。今天上午,在八宝山殡仪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工作者安静送别首届国家 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 科学家吴文俊。
数度推荐学生出国读博
“我是吴老师年的硕士研究生,初次见面就记忆犹新”,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子明回忆起恩施吴文俊,说老师平和、豁达的人格是对他一生 的影响。
北晚新视觉供图
“ 次见导师,我到吴老师家拜访,由于办公室弄错了地址,我整整迟到了一小时。”当时自觉有些羞赧的李子明没想到,这个在他眼里极富盛名的科学家,当时非常和蔼地对他笑了笑,安慰地问道,“这个地方难找吧?”喝着师母端出的茶水,李子明的紧张一扫而空。
“老师的豁达表现在许多方面”,李子明举例,“当时,我是他的硕士生,但由想出国读博的意愿。老师不仅没有阻拦,还主动把我推荐给国外的学校、科研单位。后来我读博的奥地利研究所,就是慕吴老师大名接收了我。”
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吴文俊年的学生、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胡森。胡森说,“当时我是吴老师的 批学生,跟着他做事情,很快有了一些成绩。因此,在我毕业前后,一度十分犹豫。想要出国读博,又舍不下国内跟着吴老师继续科研的机会。”考虑良久的胡森把想法与老师交流,没想到吴老师爽快地同意他出国求学,并亲自将他推荐给普林斯顿大学。
“将名利看得很淡,为人闲云野鹤。”这是学生们对吴文俊一致的评价。“回国后,我经常在学术会议上碰到年事已高的吴老师,通常他是做 20分钟总结的人。有时候,他讲数学,但也有时候他谈历史、谈政治。他的发言是轻松的,每次都令大家非常开心。”
晚年关心中国数学思想的考证
与学生之间关系平等、轻松,也是极为学生对吴老师的共识。“我对吴老师拜访比较频繁,经常与他谈论问题。这两年,他比较关心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微积分思想的问题。”
胡森告诉记者,吴文俊认为在中国数学史上,微积分思想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他一直在‘考古’、查找文献,希望找到微积分中的一些思想从中国传往西方的证据。”在前两年,吴文俊院士身体尚好的时候,这样的对谈每次都长达近两小时,“他还坚持下楼,走到常去的饭馆请我吃饭。”
在吴院士去世前两周,胡森曾到北京意愿探望。“虽然当时病榻之上已露疲态,但老师对国际形式还是表现出关心,跟我探讨了中国与美、俄关系的话题。”
而李子明则作为系统科学研究所的代表,曾在5月3医院守护老师。“看着老师的身体一点点衰竭,心情非常沉重。
吴老师是上世纪50年代最年轻的 批‘学部委员’,大师的离去令人惋惜。”但吴老师的学生们也同时表示,近百高寿的老师虽然离世但并未远去,“他独立、认真,注重创新的学术风格及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无不影响着年轻的科研者。”
千里送别“最受崇敬的学长”
送别仪式现场不乏远道而来的告别者。四川大学的教授路加一年也曾是吴文俊的学生,闻知老师仙逝,昨日特从四川赶来。“我虽不是吴老师的‘嫡系’,但在于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读硕士期间,也曾参与吴老师的‘机器证明’工作组。”
路加一说,自己在四川大学读本科阶段就吴文俊院士曾来到学校做了“现代数学史”方面的讲座,“那时起就对吴老师的风度十分仰慕。”后来,他来到中科院读硕士,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更是对吴老的真诚、直言敢谏记忆犹新,“我必须过来,他是中国数学家的一面旗帜,他的人格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
西安交通大学数名师生举起横幅,来为吴老送行。“吴院士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在年,经过全校师生的票选,吴文俊院士当选‘西安交通大学最受崇敬校友’。他是我们最怀念的‘学长’。”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如今在西安交大的档案馆还珍藏着吴文俊当年求学时两份年、年的成绩单,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学校校园里到处都有吴文俊学长的踪迹,理科楼的长廊里悬挂着吴文俊的肖像。这一切感染着年轻的学子,学习吴文俊的科学精神成了我们学校的传统。”
北晚记者孙乐琪
编辑制作刘英文
赞赏
长按有什么土方治白癜风全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fz/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