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8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新剧本》杂志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第一次论坛”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举办。在论坛集结之前,三大议题已经抛出:第一,如何通过我们的戏剧实践来认识原创作品中“高原”与“高峰”的关系?第二,戏剧评论如何与原创戏剧展开互动?第三,中国原创戏剧的愿景:中国话剧周年及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展望。本次论坛嘉宾由戏剧学者、社科学者、剧评人、编剧、导演集结而成,相比上一届论坛,本次嘉宾邀请名单中着意增加了青年群体的比例。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副院长戈大立、罗大军,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白雪峰代表剧院出席论坛。论坛由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秘书长傅维伯主持。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戈大立代表中国国家话剧院向参加论坛的嘉宾介绍了本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演出情况。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戈大立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罗大军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白雪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蔡体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冯俐,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龙吟,《人民日报》文艺理论评论室主编刘琼,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彭涛,国家话剧院研究员、《国家话剧》主编颜榴,北京日报编辑、青年剧作家李静,《北京晚报》记者、剧评人王润,《新剧本》杂志执行主编、编剧、剧评人林蔚然,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中国艺术报》记者、青年评论家郑荣健,“北青艺评”编辑于静,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奚牧凉,中央电视台导演董芳,北京曲剧团青年编剧张帆,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作为嘉宾出席会议。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秘书长傅维伯首先,我向在座嘉宾汇报一下两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创办思路。第一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剧目覆盖了国有院团、部队院团、民营剧团、社区戏剧四个层面,本届我们又加入了校园戏剧。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为什么有这么多戏?实际上,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是第一届的补充,为了扩大普及面,这是一个广泛的宣传和普及的过程。在本届邀请展之后,从第三届邀请展开始,我们就要引导邀请展的创作方向,要在剧目创作和选择上下工夫,要有一些专题性或主题性的剧目,剧目控制在二、三十部的规模上。所以今天邀请各位嘉宾到来,就是给国家话剧院一些建议,推动我们今后工作的开展。论坛联合主办方《新剧本》执行主编林蔚然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龙吟外省市剧团非常重视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都希望能够参与到其中来,这就展现了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创立的意义。本届中国话剧邀请展展现了中国原创话剧的基本面貌。另外,展演吸纳了不少民营剧团的好作品,国话对民营剧团的这种关照,让我也很感动。按照这个路走,按照现在的影响力,以国话的包容性和情怀一直做下去,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会成为展示中国原创话剧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蔡体良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不可能单独满足任何一方的需要,也不可能固定某个色彩。它应该是多元的,能够聚合各方面的资源,各种题材都有。它应该以一种宽松的氛围来做,这样的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更能贴近老百姓,就会有生命力,贴近老百姓就贴近了生活,也就可以说贴近了时代。不论是高原,还是高峰,我想现在应该立足于平原之上,先在平原上得心应手之后,才能攀得上高原,达到高峰。平原的地域很广阔,有很大的生存空间,这是话剧工作者们和院团能够生存的土壤。《人民日报》文艺理论评论室主编刘琼国家话剧院作为国家级院团,在示范性上有了自觉的要求。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以国家话剧院的名义来做,一定跟同类型的戏剧展演是不太一样的,有着自己的标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搞这个邀请展,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这是有两个层面的:一个是对各地方艺术院团来说,是相互之间的交流;另外一点,公共性的演出或者艺术行为,一定是需要进入到公众生活当中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彭涛如果我们真的想推动中国原创戏剧的发展,应该发挥戏剧评论在其中的作用。因此我建议如果明年还做邀请展的话,不妨开放一个网上的评论平台,开放一个评论的空间。国家话剧院应该是有这样一种情怀,把不同的声音纳入到评论的平台之中,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引起我们的一些思索,也真正能够推动中国原创戏剧发展。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冯俐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参加的剧目和剧团之所以如此踊跃,我认为是中国戏剧人的一种自觉,一种渴望,每个参与的剧团都是在自己的区域里面,在自己所熟悉的合作者当中是相对单打独斗的,就特别想看一看别人的原创作品,反观自己该做什么,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最大的价值在于形成了中国当代原创话剧的巡礼。坚持下去,会形成真正的主流戏剧的专业话剧体系。
国家话剧院研究员、《国家话剧》主编颜榴戏剧是文艺当中的一种形式,这些年在各种场合反复在讨论所谓戏剧危机、观众的流失问题。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从戏剧界自身去找问题,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创作者本身,恐怕其中是有很多难言之隐的。《中国艺术报》记者、青年评论家郑荣健这次展演剧目这么多,但是相对剧目来说,评论不是特别的活跃。首先是缺乏作品的激发。同时,戏剧评论有一定的迷惘,这个迷惘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评论的价值在哪里。第二,我总是感觉到,评论者在跟创作者互动的时候,还不是特别的顺畅。作为评论者是有立场的,更重要的是推动戏剧发展的立场,而不只是代表自己理论观念的立场,因为戏剧是包容的,是多个层面的。北京日报编辑、青年剧作家李静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是非常开放的,它选择的剧目也带来了对知识界的开放,好多人文学者、作家都来看戏,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话剧,这个戏剧的场所成为了一个社会论坛。我觉得原创话剧邀请展如果能够延续这样的一个社会论坛的功能,包括人文交流的功能,就能够吸纳更多的知识界的人来白癜风完全治疗吗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偏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