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雪萍
自我接纳,这个词在今天早已不陌生。很多人都听说过它,有人正在为了践行它而经历内心的波折,有人正困惑于“自我接纳是不是放任自己”,还有人在苦苦寻找自我接纳的方法——对探索自我有追求的人们常常问的问题是:我知道要自我接纳,可是要如何才能做到自我接纳?有什么方法吗?不久前我摩拳擦掌想要写一本关于自我接纳的书,很想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可是时间和精力都无法跟上思想的脚步,只好暂时作罢。这篇文章原本是《百科知识》杂志的约稿,所以行文有些太理论化,文章结构也与我想写的书的风格相差很远,但它还是表达了我对自我接纳这个主题的一些观点,于是发在这里与各位分享。自我接纳的力量澳大利亚人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可是却成为“走”遍世界的励志演讲大师。就是这位被称为“海豹人”的小伙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会计和财务规划双学位,并创办两家非盈利机构和一个基金会,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积极乐观的尼克·胡哲给许多人带去信心和勇气,用他平凡的人生给这世界注入不平凡的声音。不少人都感叹他由内而外的自信幽默——有些身体健全的人尚且自怨自艾,悲叹生活的艰难与不易,为什么他却能笑对与生俱来的身体残缺,并绽放让人惊叹的生命光彩?究其原因,主要是尼克·胡哲对自己足够的接纳,他接纳自己的所有,尤其是接纳自己的身体,接纳身体带给自己的种种不便,以及接纳因此与他人完全不同的特别的生活方式。而正是这种对自己的无条件接纳,使尼克·胡哲迸发出令人吃惊的人格魅力,激励了全球无数在痛苦和黑暗中迷茫的生命,年2月更抱得美人归,与一位日裔美女结为夫妇。什么是自我接纳?百度百科对“自我接纳”的解释是:“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能够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是一个并不全面的定义,因此也给人们带来不少的误解。有些人会担心“自我接纳”是一种对自己的放任,因为“对自我的一切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那意味着人们可以蓬头垢面去出席商务宴会,却不认为这是一种很不得体不礼貌的做法;还有些人则担心所谓“自我接纳”,不过就是安于现状或不负责任的借口。比如从事一份无法养家糊口的工作、让子女衣不蔽体的男人,却仅仅用一句潇洒的“我要自我接纳”就可以不要付出努力去改变现状。所以自我接纳的定义应该补充为“个体对自我的特征和感受、生活经历等与自我相关的一切内容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以促发自我的整合与成长”。这个定义的核心是“以促发自我的整合与成长”,有了这句话,才能真正涵盖“自我接纳”的全部意义。自我接纳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正视并拥抱真实的自己,然后在现有基础上整装出发,去进一步完善自己。
自我接纳、社会适应性与幸福感不能自我接纳或不能完全自我接纳的人,常常也无法体验到充分的幸福感和成功感。因为不能自我接纳会导致深深的自卑感,无论他们在客观上显得多么的优秀多么的成功,都是如此。那些明明脸蛋漂亮身材修长的女孩却总是想去整容,那些明明已在大企业身居要职收入不菲的男人却依然感到低微渺小,都是不能自我接纳所致,而不是他们不识好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家BrokBastian博士在Emotion上发表过一篇报告,认为人们越是感到社会不够接纳自己,他们的负面情绪就越严重,使得幸福感降低。但这篇报告并没有提及,当人们感到社会不接纳自己时,那往往是他不能自我接纳的内心现实的外化,即所谓的“自我证实”。比如一个自认为是失败者的人,在开始做某事之前就总是担心自己将再次失败,并由这种担心发展出焦虑的情绪来,众所周知的是焦虑之下人最容易犯错,于是他一次次地证明了自己是失败者。以此类推,可以想见,一个总是担心周围人不欢迎自己的人,由于过多在意周围人的反应而显得紧张不安,或太希望被人喜欢而显得曲意逢迎,或总是释放类似“我是不受欢迎的人”的信息而被别人的潜意识接收到,最后别人真的就不喜欢他了。此外,当一个人自我接纳程度不足够时,他将花费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内心的纠结,从而影响他在社会竞争中的发挥,在获取物质财富、情感关系和个人成就方面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众所周知的是,以上三个因素与一个人的幸福感是息息相关的。而那些自我接纳程度较强的人,有着稳定的自我观,可以对自己做出客观现实的评价,信任自己的想法和感觉,那么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就会更加游刃有余(不能接纳自己的人,也较难接纳他人),也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成功感。此外,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人类单一个体的弱小,那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其社会适应性会更好,这无疑会反过来促进一个人的自我接纳程度。自我接纳不需要条件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自我接纳”这个词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多。可是有些对这个词语一知半解的人始终心存疑惑:对自我的一切都采取积极的态度?意思就是一股脑地接纳自己的所有?可是如果他做过很多的错事乃至是坏事呢?可是如果他性格上有很多让人难以容忍的缺点和毛病呢?可是如果他实在没有一丝优点,差劲到极致呢?可是如果他一辈子都没有做过一件有价值的事呢?可是如果他……人们的疑问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有条件地爱和被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肯相信,人生来就是有价值的,一个人之所以被爱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只要他存在(过),他就值得被爱。当一个人还是小婴儿的时候,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爱,并且那时他确实是完美的,无论他是不是满脸满手都沾着米粒,无论他是不是将大便拉在裤子里,甚至是他把黏黏的口水沾满妈妈的衣襟,一切都不会影响他的可爱和他存在的价值。随着小婴儿的逐渐长大,他的父母和社会逐渐告诉他:如果你这样做,我就爱你,否则我就冷落你;如果你那样做,我就赞美你,否则我就惩罚你;天长日久之后,他便开始明白:事情有对错好坏,如果我做对或做好了某事,我就是可爱的和有价值的;如果我做错或弄糟了某事,我就不可爱和失去价值。正是这些判断好和坏的标准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禁锢了自己的心灵。于是人们总要与周围人进行比较,却忘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具备可比性的;误以为自我批评是大大的美德,却忘了自我批评的前提是先对自我有足够的接纳;过于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wbfz/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