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北京百万中小学生正式开启寒假生活。与往年相比,今年寒假“打卡”类的作业少了,鼓励学生干实事儿的题目多了,走出去、动起来成为假期作业的新模式。朝阳区教委则鼓励孩子们为长辈做点儿事,“比如可以当‘陪聊’使者,成为父母关系的‘外交大使’,为家里长辈捶腿、捏肩,或者用压岁钱为家人买礼物。”资料图新华社记者徐昱摄现在的孩子大多从小就背诵传统经典启蒙读物,虽然背得滚瓜烂熟,实则没有多少实际的传承行动。比如三字经讲“首孝悌,次见闻”,说的是一个人要把孝悌放在见闻之前,道德放在学识之上。《中庸》更是开宗明义,把大学之道归结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致知格物不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毫不夸张地说,德为先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至今未变。然而,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要从胎教做起等观点的裹挟下,占有知识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终极甚至是唯一标准。人之为人的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倒成了没时间学、不必要学的东西。以孝为例,古人讲万事孝为先,从小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天经地义,确有必要。可现在很多孩子们有孝心无孝行,除了形式上的尊重、言语上的孝顺,能将孝体现在具体行动中的少之又少。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能减轻长辈劳动量的事不太会做、没时间做;捶捶肩、揉揉腰等让长辈暖心的事情不好意思做、不屑于做。为长辈做点事、课后作业是做家务等竟然成为新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fz/1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