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科研与质量管理部部长罗爱武到驻地报到,开启了十四届市政协委员的履职之旅。
资料图图文无关5年前,她带着“公交电子站牌”提案第一次上会。5年后,她又带来了一份“公交提案”,源自热心市民送来的8张剪报。这一摞剪报中,有一份是年7月30日的《北京晚报》第6版,版面上刊登了罗爱武委员的提案:《新委员和公交电子站牌较上劲》,她在提案中建议打通“卡”了10年的关键环节,让公交站牌亮起来。
如今,不少电子站牌亮了起来。而这篇报道,也架起了罗爱武与热心市民之间的“桥梁”。“我找罗委员反映点儿事,马上就到你们单位大门口。”去年11月的一天,罗爱武的同事接到一个电话,她听到同事的提醒后赶紧来到门口,只见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拎着文件袋在寒风中等候。“我是看了这篇报道辗转找到您的,想着请您再给呼吁呼吁,公交车上贴的‘车票使用办法’是不是该更新了。”老人名叫赵兴臣,文件袋装着这几年存下来的公交相关剪报和打印及手写的建议。
罗爱武认真听取并记录了赵兴臣的建议,和老人交换了联系方式。“看着老人远去的身影,我很感动。”罗爱武工作地点在西四环外,“老人是从天坛辗转坐公交车赶来的,就为了送上一份并不攸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建议,让我对委员的责任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后,罗爱武发动身边同事一起进行调查,发现一些公交车里还张贴着年版的《北京市公共汽车电车车票使用办法》。“车票限当次乘车有效”“乘务员须按所补票款额出具补票凭证”……不少条款已经过时,有的条款中还依旧表述为“身高不满1.2米的儿童乘车,儿童免票”。有的公交车后部设置“面对面”的座椅,乘客不得不忍受“腿对腿”的尴尬;有的公交车扶手设置不合理,无障碍坡道板成了摆设;有的公交司乘人员不注重个人卫生……通过调研,罗爱武认为,相对于乘车和车票的管理,作为公益类服务行业,公交行业应该把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标准上来。
罗爱武建议,要从运营、设备、服务、调度、投诉受理等方面内容规范本市公交运营服务管理质量标准,适应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比如,更新车厢座椅、扶手、车窗等硬件设计标准,车内卫生、司乘仪表、语言态度、报站停车等软件的标准也应规范。”罗爱武说,要用更舒适的乘车环境,让人们更愿意选择公交绿色出行。
(原标题:一篇报道架起委员与市民间“桥梁”)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孙颖
流程编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