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想到那个印着一个“说书俑”,32开本每期90多页的小小的期刊,竟然已经到了知命之年,她也默默伴随了我的前半生。故事会封面网络图片没错,她就是《故事会》。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出版,“说书俑”是她的刊徽,曾被评为中国最佳吉祥物之一。她讲述的是老百姓喜爱的故事,奉守“眼睛向下,情趣向上”的办刊宗旨。东汉说书俑一级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与她见面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周末跟老爸去买《北京晚报》,报摊上摆着一摞《故事会》,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想要一本,老爸是很爱读书的人,自然也很支持我读书,因此我就拥有了第一本《故事会》。网络图片从此我也就成了《故事会》的忠实粉丝。小学生的识字量完全不能支撑起顺畅的阅读《故事会》,刚开始特别费劲,必须借助《新华字典》,后来我查字典的速度比同学们快不少,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一个小孩对故事的内涵其实理解不了,多半是单纯的觉得有意思,有的词用得很巧妙,老爸就引导我把这些词句记录下来,慢慢的我就记满了一个厚本子,这是我最初的读书笔记。网络图片从此之后每到《故事会》出刊的时候我都会准时收到老爸带回来的一本,随着我积累的词汇越多,对写作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后来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我就与《故事会》第一次暂别了。初入职场的新人必然要经历一段适应期,我的适应期不幸地与老妈的更年期重叠了。为了缓解压力那段时间我下班后总会步行一段路,偶然在一个报刊亭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和“说书俑”。故事会封面来自网络由此《故事会》我们再续前缘了,这个时期有关职场、励志、成长类的故事特别吸引我,通过阅读让我平稳度过了职场适应期,很快进入了状态;幽默世界和阿P故事自己开怀一笑之后,午休的时候讲给同事们听,让我的和大家相处的更和睦。内向的我越发变得开朗了,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报刊亭越来越少了,无奈之下《故事会》我们有一次暂别了。随着自媒体和互联网阅读的增加,我以为《故事会》已经是过去时了,居然让我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fz/1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