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虽小,走进它,方知它深

⒎《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商伟著商伟先生这本小书,颇似一则精致的学术小品,是专业领域的探求,读来却趣味盎然,有些地方乃至有乐不可支之感——你知道,这是李白一心想着超越崔颢,用商先生的话,“捉对厮杀,一较高下”,是严肃的文学史命题,可一想到李白呀,他那不服气又没办法的小样,实在可乐。商先生从《登金陵凤凰台》切入,引出《黄鹤楼》,分别细读,再比较阅读,商先生由此推测,为何李白盯上崔颢,黄鹤楼题不了,非得凤凰台上来一首,而且两首诗内部连接密切,简直是明目张胆较劲。这还只是本书第一章,接下去,商先生仿佛唐诗侦探,继续推理,妙见迭出,“李白读到的《黄鹤楼》,与我们今天流传的文本很可能不一样”,因为《黄鹤楼》某些版本,首句就不同,叫做“昔人已乘白云去”,于是,商先生又比较这个重大的不同,“黄鹤”与“白云”,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而且,这还不仅是一首诗开头的问题,更牵涉到其后的原作与仿作的关系。这当中商先生的分析好看得很。再往下读,原来李白盯着崔颢不错,崔颢心里也“有人”,又引出沈佺期的《龙池篇》,崔颢还不止一次模仿了这首诗……在此之后,商先生还有大量材料的引用,以这些题写名胜的诗作为线索,以小见大,讲述了一个诗歌史的故事,“强力诗人”、“互文性”、“缺席写作”、“影响的焦虑”,有西方细读的底子,面向却是中国最正统而古典的诗学(商先生这个“重读唐诗”系列还有两册将出)。这一册话题的整体思考,本书最后一节有总结。我想说的是,这本小书,再次拓展了对中国古诗解读的思路,以及又一次感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内涵。同时,再一次佩服商伟先生的思考的角度,还有这种津津有味充满好奇探究下来的激情。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有个看不见的“缘”,商伟先生这本书与台湾政治大学的王梦鸥学术讲座密不可分,因为他要到这个讲坛开讲,就仔细阅读了王梦鸥先生生平,意外发现,王先生与商先生的老师林庚先生曾在厦门大学共事七八年之久。商先生因这发现而意兴难平,倍感珍贵,后记最末一节,引用了林庚先生当年写于长汀的《秋之色》:像海样的生出珊瑚树的枝,像橄榄的明净吐出青的果。秋天的熟人是门外的岁月,当凝静的原上有灵星的火。青蓝的风色里早上的冻叶,高高的窗子前人忘了日夜。你这时若打着口哨子去了,无边的颜料里将化为蝴蝶。⒏《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著有一阵子,都在讨论这本书。以前提过,就不再重复。书已经不在手边,还能记得项飙一些说法,也就罢了。⒐《大宋之变》,赵冬梅著从阅读感受上讲,有演义味道,但是,整本书里赵冬梅教授贴着历史情境的研究与重述,有着鲜明且深刻的现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fz/13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