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宅在家里,通过报纸(多家报纸为我常年订阅,不胜感激,包括我的老东家《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电视、互联网,看了大量的关于防治武汉新冠状肺炎的新闻,感慨万千,非常复杂,一时竟有“斩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昨天看到两条新闻,一条为《医务工作者怀孕九个月坚守一线战“役”:“这是最好的胎教”》,另一条为《流产10天后,武汉90后女护士重回一线》,联想到这些天常有老人,特别是环卫工人、拾垃圾的和乞讨的老人捐赠的消息,忽然有些话想说。
我能理解记者写这样的新闻,是自己先被感动了,继而想通过自己的笔,让更多的感动,从而转化为抗击疫情的动力。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事例固然都是分量很重的“催泪弹”。但各位想过没有,这类新闻通过媒体的传播,会在读者中产生怎样的效果?恐怕除了感动,更多的还是反感和质疑。读者会觉得,这样的宣传是反人性的,反人道主义的。
我想起一些往事,年,我在《山西日报》实习,同学们就因一条新闻展开过讨论,记得那条新闻的大意,是说某企业一位职工,新闻之夜继续回到工作岗位坚持上夜班。大家觉得,这样的报道已经违背新闻记者应该遵循的新闻伦理了,是不能提倡的。我们当时能有这种认识,还要感谢当年人大新闻系老师的教育。记得汤世英老师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就专门讲过新闻记者的伦理操守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道主义精神,或曰人性底线,无论如何,都不能跌破这条底线。记得他还讲过一个例子,说的是某报曾有一条新闻报道,讲菜农不吃商品粮,就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批评,认为这种报道片面鼓励菜农种粮食,影响主业,并不符合“以粮为纲”的精神。有时我就想起人大校门口“实事求是”那四个大字,那即是校训,也是人大新闻教育应该坚守的理念。丢掉“实事求是”的精神,新闻报道就会出现偏差。现在,新闻传播教育在全国各高校遍地开花,不知道还有没有老师给同学们讲新闻记者的伦理操守问题了。这个问题如果不讲,其危害性不可小觑。
写这些新闻的年轻记者可能也会觉得很冤,他们也许会说,我写的都是事实啊,而且是真实的,我没有编造啊?这里面其实又个人个别和一般的问题,作为一个个例,也许是真实存在的,但适不适合报道,却要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量。我们常说新闻记者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即维护最基本的人性,使之不受伤害。怀孕9个月还在一线战“役”,这在人性层面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还“这是最好的胎教”?能给出这样的标题,只能说是脑子进水了,在人性上已经完全麻木了。如果我们的新闻这样做下去,真是让人情何以堪啊!
玺璋评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fz/1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