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主播:阿宝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阿宝妈妈。今天阿宝妈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好吃的呢?其实,每次在找美食,写文案的时候,都能把自己种草进去,边写边留口水,边录音肚子边咕咕叫,这大概也是我最近瘦不下去的主要原因了吧。不过我会每天保持运动,做到吃的和消耗的达到平衡,这样,也不至于为了好的身材失去那么多的人间美味。
小的时候,每次家里做蒸饭,我都会守在锅子旁边,眼巴巴的,眨眨的,让妈妈把锅里的锅巴留给我,不能偏心给哥哥,哈哈,是不是很霸道。说到锅巴,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吧!锅巴是焖饭时紧贴着锅结焦成块状的一层饭粒。主要原料有大米、小米、黄豆、玉米粉等。主要工艺流程是淘米→煮米→蒸米→拌料→压片→切片→油炸→喷调料→包装,米锅巴是一种休闲小食品,香酥可口,很受大家喜爱。
来伊份糯米锅巴,选用优质的糯米,色泽金黄,口感酥,脆,香,吃一口在嘴中满满的儿时味道,不硬不粘,刚刚好。很多上海朋友在吃麻辣烫的时候会点一份锅巴泡在汤中,脆脆的锅巴浸在汤汁中,那叫一个香。
“锅巴”名出自安徽。在当地农村,每顿吃了两三碗米饭之后,还想要吃点锅巴。有的孩子嘴甜,会向成年人讨要说:“给块锅巴香香嘴呀!”大人就会将锅中的饭刮净,留下贴着锅的锅巴,把灶下余火划一划,或略添一把微火,锅巴就在加热中起脆而自然剥离,就可以吃到焦脆又香酥的锅巴了。煮饭时,若是饭头上蒸几片咸肉,肉油流入锅巴上,那锅巴酥香、松脆,还会带上点微微的咸味,更加好吃。放在鼻子前闻几下也诱人直咽口水。
锅巴的起源应在安徽。《北京晚报》年6月4日曾载李知文先生《“锅巴”考源》一文,认为锅巴本作锅粑,原是带有地方色彩的皖语中的一个词。桐城派晚期文学大家姚永朴所著的《旧闻随笔》可证,其中所记汪志伊的嘉言懿行———《汪家门制军》,有这样一段记述:太湖李木山(长森)与公(指汪志伊)同时居官,并有廉名,时人称为汪白菜、李锅粑。锅粑,皖语,谓锅底焦饭也。据此可知,现代汉语的“锅巴”是由皖语中的“锅粑”演化而来的;“巴”并非“粑”的简化字,如糌粑并未简化为“糌巴”。我们在品尝着酥脆松香锅巴的同时,考其渊源,也可看出皖人对民族食品和词库的小小贡献。
其实,关于锅巴,还有一个救人的故事,陈遗是晋朝的一个小军官,他很孝顺。他的妈妈很喜欢吃锅巴,所以每次煮饭他都要把锅巴放到一个口袋里,装满了后就去送给妈妈。有一次,他太忙了没有去送,这样一天一天地下来有好几麻袋。后来了生了战争,他们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们没有粮食,饿得眼冒金星。陈遗突然想起那些锅巴。他们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在几天中,等到了援兵的到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要孝顺。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偶然,但不可否认的是陈遗在发生战争之前,确实是秉着他纯厚的孝心去储存锅巴的。不论这是不是上天对他的恩泽,陈遗那一颗纯厚的孝心是无法取代的。
2、要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下都要时刻记牢,在必要的时候可能会帮你一把。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向着烈日,冒着雨水种出来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的心血,每天起早摸黑地辛苦干活而来的。有这么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要爱惜粮食,若每人都浪费食物,那么这个国家就浪费了不计其数的粮食。因此,我在这里号召大家:千万要谨记爱惜粮食,这不但为自己着想,还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今天的互动问题是,
人们吃麻辣烫时,习惯把什么放在里面?
在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zz/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