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你们好!王国新任慧清
时间列车不知不觉已将地球带向了新的世纪,每一个人都对新世纪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无限激情,无限向往,无限祝福。当新世纪的阳光温情的播撒在巍巍太行山上的时候,勤劳智慧的台东人第一个美好的祝福就是:北京知青,你们好!
年1月9日,来自北京的36名(其中女28名,男8名)知青,离开了父母,来到东邑乡台东村插队落户。他们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在台东村谱写了令人难忘的篇章。台东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留下他们滚烫的汗珠和奋斗的足迹。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人们的交往从来都是双向交流。当年,北京知青的到来也为贫穷落后的山区带来了首都北京大城市的文明气息,带来了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知青的到来,第一次打开了太行深处封闭的山门,对山里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都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
台东村老支书李牛贤谈到,他和这些北京知青基本上是同龄人,当年和这些十八九岁的北京知青在一起劳动,一起看戏,一起赶会,一起娱乐,一起搞宣传,一起参加农建突击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30年过去了,如今大都步入“知天命”之年,各自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说首都北京有多大的变化,就是台东村的变化也很喜人,家家盖起了新房,村里修通了水泥路,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户户都有大彩电,不少家户还安上了电话,骑上了摩托,开上了拖拉机、汽车,家里装上了土暖气,用上了液化气,真是城里有甚咱有甚,咱和城里不差甚,但老支书始终忘不了当年和知青们在一起的艰苦而快乐的生活,玉米面窝头要掺糠,擀面条要和上“榆皮面”。
房东老大娘回忆起当年这些知青到来的情景时深情地说,这些青年人刚来时是集体吃住在一块,后来分在五个生产队,全部是定额干活,也真难为这些孩子们了。他们从小生活在城市,不要说干农活,上下村里的大坡都得手拉手,慢慢走,冬天用煤生火取暖,晚上不会封火,就得手把手地教他们,可这些孩子们也真有出息,不几天,就都会干了。他们喝不惯旱井里的雨水,就到离村三四里地的老井担水,沉重的大轱辘得好几个人才能摇动。遇上春旱,老井也没水,就得到离村几里外的平原地区挑水。老大娘记忆最深的就是过春节有的知青回不了家,和他们一块吃饺子。知青们从北京回来,总要给乡亲们带回一些方头巾、黄挎包或尼龙袜子一类的东西,她的箱子里现在还放着一条方头巾,什么时候想知青们啦,就拿出来看看。
和知青们一块在宣传队的李文健说,北京知青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对他一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就是现在还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前些天,收到知青郭再平一封信,说他写的“女知青快快归队”一文在北京晚报刊登之后,引起很大反响,失去联系多年的9名女知青已有6名联系上了。还有一位北京女孩给他打电话,说她从小被领养,26岁了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据知情人讲,他的父母也是北京知青,在她出生3天后将他留在了一列由山西开往北京的列车上。现在很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可又怕伤了养父母的心。这也是那个时代遗留下的特殊问题。李文健真情地希望那个小女孩能找到她的知青父母,同时也希望北京知青们在新的世纪里每个人都能家庭团圆,和睦幸福。
到70年代中期,这些知青们有的参了军,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分配了工作,先后离开了台东。他们有的到了长治,有的留在潞城,有的去了省城,但大都还是陆续返回了北京。知青们的老插岁月铸造了他们真诚、淳朴、宽容、坚毅的性格和任劳任怨的作风,使他们为之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有的成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干部,有的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有的担任着国有企业的领导,然而他们一直对第二故乡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年6月,他们的代表还回台东村参加了纪念知青插队30周年座谈会。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台东村的父老乡亲们衷心地祝愿北京知青:你们好!
原载《潞城新闻》年1月1日
(作者:王国新,原《潞城新闻》主编
任慧清,《潞城新闻》记者)
潞城广播电视台官方鑻忓瓬闃跨敨寰峰浗寮哄姏鐧借殌娑堣兘涓嶈兘娌诲ソ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zz/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