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涛经历了酸甜苦辣

老爷子也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一个记者提问,她看我紧张,就劝我放松,就跟平时聊天一样;我们家地方小,为了拍好照片,摄影记者躺在地上给我照相……”老爷子绘声绘色地向兄妹们描述

老卢家住的是一栋二层的红砖小楼这栋楼可是老卢的骄傲,他一辈子爱学习,从报纸上、电视上学习科学种植的办法,梨树长得好1991年时,他就成了万元户,盖起来的这栋楼惹来不少村民的羡慕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喜欢看晚报,可能是一种习惯吧没有它,全家人都会觉得缺点儿什么”一年多以前,丁女士的小店搬到了永安路上,按照习惯,她每次搬迁后都要尽快找到附近的送报人,订阅一份《北京晚报》;在这里,她等来了杨秉诚老爷子

3月23日,北京晚报副总编辑郭强一行前往老爷子家北京晚报记者电话中探望老爷子家住潘家园附近的一处老式塔楼,电梯门缓缓打开,就见高老爷子手里夹着半根儿香烟,身上还穿着那件藏蓝色毛衣,站在楼道里等候着,“我估计你们快到了,所以出来等着”看得出来,老爷子很激动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本期策划 刘琳?记者张硕 许前程 李嘉瑞 刘琳 实习生 白更、王亚娟

几天前,杨秉诚曾经的同事,也拿着北京晚报,找到了半个世纪未曾谋面的老朋友“小杨?”“郭子!”永安路邮局前,两位同为76岁的老人,这样称呼半个世纪未曾见面的同事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到满脸皱纹的老头子,刚一见面的时候,两位老人根本认不出彼此“看到晚报的报道,我们才知道这些年你过得这么不容易现在,很多老同事都不在世了去往北京晚报登报电话新疆当兵之前,你一直在北京工作,如果办理户口需要这样的证明,我们都愿意作证”这位老同事说

“别看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每天在北京发生的大小事情我都清楚得很,我绝对算得上是《北京晚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原来,初入军营时,年轻的范世峰还不能马上适应部队的生活,喜欢看书的他更愿意让自己泡在文字的世界里,当时,部队每年都会订阅《北京晚报》,他就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看报

2015年3月30日,今年是北京晚报创刊57周年、复刊35年半个世纪以来,在记录时代发展、记录北京变迁的同时,晚报以自己独有的京味和底蕴,凝聚起众多读者前不久,晚报刊登的天桥卖报老人杨秉诚、收藏晚报三十载的高兴武、千里之外的砀山读者卢旭民这三位老爷子的故事引起社北京晚报广告部地址会广泛关注

谈起“35”这个数字,“大树”说,其实自己当初选择“35”作为球衣号码,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国内联赛的赛场上,内线球员在选择球衣号码的时候,两个数字都不能选大于5的数字,否则会给裁判做通报手势时造成不便

带着晚报人的情意和感动,副总编辑焱灴(左一)去砀山看望老卢

来京11年,老范每日读报的习惯从来没有间断如今,已经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的他,对于读报显得更加热衷了,每天他还会组织中队的战士们读书看报,让他们从报纸中了解时事,了解北京

今年晚报副刊35年,在晚报读者中,还有这样一批年轻面孔

前些日子,在高家五兄妹的聚会上,老爷子手里一直拿着报纸“记者怎么采访的?”“他们都问什么了?”一群人追问个不停

“每天晚报卖得北京晚报报电子版最多最好,天桥这边的老主顾,每天下午拿着晚报,坐在一旁就开始聊天几十年了,晚报给北京人的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乐趣”杨老爷子说听着老爷子对晚报的夸奖,郭强很感动,“您每天卖晚报,为晚报做了贡献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晚报更好,让您早点儿卖完报纸回家休息,这才是对您最好的报答为了您,为了这么多读者,晚报人一定要更努力”

“这老头儿啊,太负责任了风大雨大,报纸从没迟到过不久前我曾经见到他,一个跟头连人带车摔倒在马路边上可是老爷子身体棒,站起身来,推上车就走晚报能关注到这么一个平凡的老人,真是一份跟老百姓贴心的好报纸!”

“我和北京晚报的缘分真不浅,晚报给了我后半生一份生计”从北京晚报副总编辑郭强手里接过礼物后,杨秉北京晚报数字报刊诚老爷子眼眶湿润了

说到三位老人的故事,刘婧很激动,尤其是杨秉诚和高兴武老人的故事对她触动很大“虽然我不懂什么是劳动改造,但是看了报道,觉得这么多年,杨爷爷的生活过得挺不容易”刘婧说,杨爷爷这一辈子并不顺心,但他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这一点她真心佩服对于收藏晚报30年的高兴武爷爷,刘婧说,她很钦佩高爷爷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且,这种坚持自己也要运用到学习中

高老爷子一一接过,不停地说:“呀,还有,还有啊!”看得出老爷子又激动又紧张,郭强笑着说:“我们没有那么多钱送您一套大房子放报纸,这些谨代表报社的一点心意!您的故事令晚报人感动,也带给晚报人更大的压力和动力占了您家这么大块地方,如果报纸办不好的话,我们都对北京晚报官网不住您”

35情缘

■张松涛北京首钢篮球队35号队员

老爷子说,对于这份陪着他走过半个世纪的报纸,他应该说声感谢,没想到,现在反过来晚报还要谢谢他不管怎样,今后他对晚报的支持将一如既往,他希望晚报能越办越好,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

郭强代表晚报给老爷子送来了礼物——北京晚报忠实读者荣誉证书、用镜框镶好的登有老人故事的报样和慰问金、纪念品

感谢你们半个世纪的陪伴

张松涛,祖籍河北,外号“大树”今年北京首钢在cba联赛中所向披靡,夺得了他们四年当中的第三个总冠军,张松涛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巧的是,“大树”在北京首钢的球衣号码正是35号

老爷子说,晚报登出了他的故事后,他不时遇到邻居要拉着他聊上几句“前些天,在南横街看到一个老太太北京晚报数字报,她掏出1块钱买了份晚报,却还在翻兜我以为她糊涂了,没想到老太太拿出50元钱‘老杨先生,您要是不收下这钱,是看不起我不为别的,您用这钱,多照顾自己的饮食,岁数不小了,别老吃烧饼’我当时愣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老爷子摘下花镜,扭头抹着眼泪

丁女士今年40岁,她生在安徽淮南市1995年,她来到北京打工,很快开了服装店20年来,她的服装店已经搬迁了不少次,到处租房、做生意,陪伴她的,除了那些服装,还有一份《北京晚报》

听说记者还有别的工作,着急要走,不能在他家吃饭,老卢急了直到听说记者以后还会来看他,他才同意记者离开最后他还表示,他想送两棵银杏树给北京晚报,树也是他自家地里长的“移的时候,带上大土球,栽到你们的大厦门口一北京晚报数字报定能活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北京晚报》枝繁叶茂,基业常青”说到这儿,老卢还来了两句文词

■丁红卖报老人杨秉诚的第35位订户

2001年到京,距今也有十几个年头了张松涛经历了酸甜苦辣,他把北京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刚来北京的那段时间,因为人生地不熟,所以我平时喜欢看一些报纸和杂志,通过阅读来了解自己并不熟悉的风土人情”这其中,就有《北京晚报》“大树”还说,他会督促自己坚持每天去读报,让自己不论在场上还是场下,都能更好地融入到北京这座城市当中

老卢的老伴朱秀云说,这个老头子,每天无论累得狠还是累得轻,晚上回家总要看报,全村的人都知道他爱读来自北京的报纸老卢接过话茬儿:“我喜欢《北京晚报》,是因为它报道事实准确、迅速,北京晚报电子版在线一般的报纸跟咱的这个报纸悬殊大”

除了满屋的存报,高兴武老人又多了一份藏品

1980年出生在山西的范世峰,今年35岁11年前从武警太原指挥学校毕业来到了北京,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军营之路他经历了不少磨砺,但总有一位特殊的“朋友”始终陪在他的身边,这就是《北京晚报》

■刘婧北京35中初一8班 学生

刘婧,《北京晚报》小“粉丝”,小学三年级与晚报结缘第一次看晚报,是在爸爸的单位当时,爸爸正在翻看《北京晚报》自己当时虽已识字,可从来没正式看过一份报纸抱着看着玩的心态,小刘婧翻开了报纸,没想到,报纸中的内容通俗易懂,懵懵懂懂的她也看了个囫囵再加上数独和漫画,更激发了她的兴趣

当北京晚报副总编辑郭强一行来到老爷子居住的赵锥子胡同口,老爷子北京晚报晚报电子版乐得合不拢嘴,“真没想到,卖了半辈子晚报,最后我也能登上报纸,我都成了胡同里的名人啦”

在看到杨秉诚老人和高兴武老人与晚报的故事后,“大树”也被几位老人的精神打动他说,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不易,有自己的故事,作为篮球人的他,希望能通过体育事业来向更多的人传达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

不爱出门的高兴武老爷子成了社区里的“名人”

■范世峰35岁北京武警总队一支队军官

73岁的卢旭民,是安徽省砀山县卢庄村的一名果农他每天忙着农活,闲暇时却爱看报1996年时,老卢来北京看望同学,在同学家看报时喜欢上《北京晚报》从1998年开始,老卢自费订阅来自首都的《北京晚报》,一订就是18年这样忠实的老读者,深爱着《北京晚报》;晚报全体编辑记者,也北京晚报招聘广告早已把这样的老读者,当成了自己的亲戚

杨秉诚老爷子,每天要送、卖50份《北京晚报》在永安路开服装店的丁红女士,恰好成为了他的第35位订户

一份报纸拉近京皖两地的距离

老爷子家里并不宽敞,不大的卧室里存报足足占了半间屋作为一位“老北京”,老爷子并不能侃,甚至还有点“内秀”过去在北京文化用品公司上班的时候,最发憷的就是开会发言搬到潘家园后,小区里住的大多是老伴的同事和朋友,除了买彩票,他平时几乎不下楼每天最大的爱好和消遣,就是看晚报和看电视

3月27日上午,本报副总编辑焱灴带领记者,从北京专程来到卢庄村,看望老卢听说我们要来,老卢很高兴,早早地骑着电瓶车到镇上的十字路口等我们一见面,一双粗糙的手就紧紧地握住我们,一边念北京晚报电子版在线叨着:“赶紧回家给你们准备着梨呢能从去年冬天保存到现在的梨,那可都是最好的梨,放入地窖的时候不能有一点磕碰的”

每天准时出现在路口,嘹亮的声音叫卖晚报,卖晚报27年的杨秉诚老爷子,几乎成了天桥的一个地标人物可是,由于历史原因,一辈子生活在北京的老爷子却没有北京户口,是一个纯粹的“黑户”没有养老金、没有医疗保险,卖报纸的收入,成了杨秉诚老爷子的重要生活来源

从副总编辑郭强手中接过纪念品,杨秉诚老爷子笑了

报道虽已落幕,但对他们的关注、他们与晚报的不解情缘还将继续三位老人平凡、普通,就在你我身边,但他们与晚报的故事却动人、精彩上周,本报编辑部对三位老人进行了一一回访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客人,老爷子激动得不知说什北京晚报电子版么好老伴贾大妈赶紧打圆场,她说,报纸刊登当天,老头子高兴得一宿没合眼当天,整个小区都“轰动”了,接连好几天,家里不断有人来访,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出门碰到熟人也总会谈及此事

坐在老卢家的客厅,老卢端出刚从地窖里抬出来的砀山梨,每个都圆润饱满,尝上去又凉又甜“这是我们自家地里结的,千万不要客气,都来尝尝”老卢热情地说每天负责给老卢送报的砀山西南门邮政局的邮递员徐长龙恰巧来到了老卢家中焱灴副总编辑也为徐长龙送上了荣誉证书,送上了纪念品

进门之后,焱灴代表北京晚报编辑部给老卢颁发了“忠实读者”的荣誉证书,送上了用镜框装裱的报道老卢的报纸和慰问金、纪念品,看着这些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礼物,老卢眼圈有些发红,他甚北京晚报百队杯官网至激动地和焱灴副总编辑来了个拥抱

晚报给了我温暖和尊重

“我觉得,晚报不仅让我有一份生计,也带给我人生的温暖和尊重无论我的问题能不能解决,晚报都是我永远的老朋友”杨老爷子使劲地握着晚报记者的手,诚恳地说

在老卢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又来到了二层楼上客厅里存放着2000年至今的全部《北京晚报》,一份不落看到读者这么喜爱《北京晚报》,连看过的报纸都还存放在家中,焱灴副总编辑也动情地说:“您这样的读者,不是一时的喜欢北京晚报,也不是一直喜欢,而是超越了喜欢,北京与砀山相隔800公里,这份报纸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编辑记者唯有把报纸办得更好,才能对得起您这样忠实的读者”

“我就是一个平凡人,没想到我的故事能够登上北京晚报”老人说北京晚报电子版阅读,他读了半个世纪的晚报,收藏了整整30年,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个念想儿,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虽然不常出门,但是通过读报,老爷子觉得自己与社会并不脱节

晚报的读者群中还有一批年轻面孔,他们同样认为读晚报是一种享受正是一位位读者和他们的期许,给了我们不断努力的责任,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一路陪伴,感谢有您!

3月17日,北京晚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老爷子的故事:这位看了半个多世纪、收藏了整整30年晚报的80岁老人,将这些年来的晚报,一份不少一张不缺地整齐码放在卧室里这些存报累计高度将近20米,相当于7层楼高


白癜风患者不能吃哪些药
白癜风治疗药物哪一些好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zz/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