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没有大书法家
《北京晚报》---刘一达访弘涛
弘涛认为中国书法到唐代,已达顶峰,唐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书法家,他们似乎把汉字的书法艺术写“绝”了。后来人已不可逾越。东晋的王羲之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是因为他的书法改变了那个时代的书风,并且顺利地把书法的风格运用到文字的变革,让全社会的书写都向前进步。如果没有他的伟大贡献,那也不可能有后来的欧颜柳三大楷模。唐代欧颜柳的楷书出现后,中国的汉字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此后,书法再也没有实质性的变革。后来的书法家只是个人在风格上有所变化,宋徽宗的瘦金体也是一种楷书,米芾也没什么新的东西。明清以后的书法家只是重复唐宋人的书法,在书风书体上稍有不同,但跟唐代大家的书法无法相比。好在清朝的学者们,在看不到新的路径时,没有乱来,他们打出了一面“复古”的大旗,对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恢复,否则今天我们也许看不到古代的书法是个什么样子了。当代书法家,他最佩服的是毛泽东,他认为毛泽东的书法能变怀素为自己的“毛体”。是真正的书法艺术。从书法艺术构图学上来看,“毛体”别具一格。弘涛跟启功先生是忘年交,去年他看望启功先生,启功拉着他的手说:“你说可气不可气,现在只要会写毛笔字都敢自称是书法家”。弘涛说:“老爷子别生气,自称书法家,就是书法家吗?”为什么当代没有大书法家?这是历史的发展决定的。弘涛认为人们还没有从艺术构图上来看待书法,所以不少人深陷在误区里。山东有位姓廖的大书法家很有名儿,晚年的何绍基住到济南,友人就拿着廖的作品让何看,何说廖只会写一个字而已。为什么说出这话?何说,单看一个字还行,挂到墙上一看就不成篇章了。弘涛认为这就是当代书法家的通病。正所谓:人怕笑,字怕吊。
这么多年,弘涛不仅研究古文字和书法的构图艺术,他本人也在实践中,创造了刚健秀美、意境和谐的“弘体”。他的书法灵动潇洒,看上去像一幅大写意的国画。李铎称他的书法:“险韵出奇,雅趣横生,点画多姿,别采生面。”著名书法理论家姚奠中教授说:“看了弘体书法,颇有‘得未曾有’之感,他以柳为基而参以魏碑之结构转折与李北海之纵驰,流利婀娜,时被拘检,已足称‘新样’。”他为北京舞蹈学院写的“舞”字,被印在文化衫上,家喻户晓。他写的“紫气东来”和四条屏《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也让不知多少人为之驻足、赞叹。
弘涛成名较早,他5岁学书法,上中学时就办过个人书展。年,他20岁出头儿,就在“荣宝斋”挂笔单了。孙轶青和李铎介绍他入了中国书协。当时孙先生对他说,你先别往外卖字呢,要踏踏实实做学问,只有把中国的汉字研究透了,才能写好书法。这句话,他受益终生。字痴弘涛经过6年闭门修身,在书法艺术上更加成熟了。但他仍对古文字和书法是那么痴迷。人只有痴迷,才能有所作为。去年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其中国书法构图学让日本书法界所折服。他现在正积极备战,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弘扬到国际上去,而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国粹,更要有个全新的时代形象让世界人民认识。这样,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
京城名记“刘一达”著书无数,而且他的书十分畅销。当年,他曾经花了好几天的时间专访了著名书法家弘涛先生。他比较详细地写了弘涛先生缘何走上书法之路、后来又如何享受寂寞在文字和书法上有所建树。其中大部分内容发表在《老根儿人家》这本书里,当然为了让京城各界加深对弘涛的了解,他把文章主要内容压缩在《北京晚报》一个整版之内。这一版面的大标题是《字痴弘涛》,三个小标题分别是《跟说文解字叫板》、《闭门六年没下楼》、《为什么当代没有大书法家》。在《老根儿人家》这本书里,刘一达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一批京城文化名人,其中有《纪晓岚和他的后人》、《宅门如海说吴家》、《城南林氏老宅门》、《面壁十年周之林》、《字痴弘涛》等。在这本书的首发式上,书中的人物大部分聚集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参与了签名售书活动。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的专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