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薛元明
《敬史君碑》
临《敬史君碑》(一)胡小石
临《敬史君碑》(二)胡小石
临《敬史君碑》(三)胡小石
《敬史君碑》属魏碑名品,但临习的人不多。主要原因在于,虽贵为“名品”,象征意义更大,从笔法和字形特点来看,笔法草率,带有行书笔意,对于刀刻斧削的魏碑体已然存在某种意义上的解构作用,时见乖谬之气、荒率之意,严谨和放纵并存。概而言之,有一种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字如果单独抽出来,很难想象出于同一碑。笔画有了轻重之变,且多见圆转之意,可以看出渐变的消息。“圆意”尤其难得,开后世隋唐楷书之先河。这说明,笔法的作用逐渐凸显,刀法的作用退居其次。临摹此帖的难度在于,如果照原貌搬过来,看起来会如同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因为《敬史君碑》以碑体为主,杂有篆隶楷行等多种书体,虽然纷繁芜杂,倒也是自然而然,毕竟处于文字演变进化过程中,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气。由此可见,临摹时如果不分缘由,一股脑地照葫芦画瓢,结果难如人意,故而临习者极少。
胡小石不愧为大家手笔,知道如何选择,驾轻就熟、举重若轻,本身他的书风个性极强,加上个人风格成熟早,功夫扎实,故而成就此严谨风貌。胡小石运笔如刀,起收转折,斩钉截铁,笔法精严,一笔不苟,字形稳重,法相庄严,行笔中屈曲如铁,直探本源,不在意那些细枝末叶,以墓志笔法来加以统摄。
款署“辛丑七月毒暑乍退”者在年,去世前一年,临帖消暑也。说是临,也可以说成创作,变范本册页为竖幅。对照来看,原作的疏密关系一一照应到了,细节处理方面,如“外”字收笔长捺放纵,“党”字四点底的灵动,两个“公”字的变化处理,收笔点不同,也注意到了,再如“略”字反捺,都非常到位。虽然字里行间透露出个人笔性和风格特征,但并非对范本毫无 另两件临作看似为横幅册页,实际上是出版时修图所致,便于观摩,原作皆为竖幅样式,较前一件略短。款署“沙公”者字形更为开张,笔画伸展纵逸,长捺画在奔放中有威严之气,第二行“赵、之”二字的长捺,“略”字的反捺,略带行意,明显是化用原碑。另一件款字有“书至东魏便挺秀有南风矣”字眼,说明到了东魏时期,南北书风有合流迹象,胡小石可谓深谙此碑的圆秀特点,此临作笔画显得轻灵一些,略有调整。
大家临作,贵在一时有一时之态,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全碑成竹于胸,下笔犹如神助。
《墨缘》小贴士
1、胡小石的书风雄强刚健,本身又是主写碑的,狼毫健笔,浓墨重彩,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临写魏碑,笔法和帖学有所不同。简而言之,帖学主要重视起收,碑学重视中段行笔,所谓“中实”也。胡小石的笔法,有模拟刀刻的成分,刚劲利落。横画竖起笔,竖画横起笔,这是关键点。
3、临帖从风格上来说,有“似与不似”之说,就技法而言,乃是个人风格形成之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个人偏好为主导,此即“取舍”。
4、鉴于胡小石个人风格成熟早,且风格强烈,笔意苍茫,老辣雄肆,可遇而不可求,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研习时不能急于求成,而要放宽心、沉下去,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