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送别中国ldquo氢弹之父r

1月16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岁。

1月22日,冬日的暖阳洒进八宝山。白发苍苍的学者和年轻的学子胸配白花,纷纷赶来为送这位“氢弹之父” 一程。距离于敏院士的告别式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殡仪馆大礼堂的门前已经排起了上百米的蜿蜒长队。

“于家为国铸重器宁静致远宏谋动天地,敏思笃行创伟业科学求实精神炳千秋”的横幅是于敏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上午九时许,赶来送别的人陆续到达。记者在大礼堂的休息室里见到了于敏先生昔日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棕烨。“于先生是我的恩师,带我工作了十年,在他十年指导下,我受益匪浅。他不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和严格要求的严师,也是非常关心人的益友。”张棕烨说,有件事令她十分感动,一直不能忘怀,“由于当时的工作原因,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与他见面了,尽管在我的心里常常挂念着他,但一直不敢与他联系,只将问候经同事转达。有一天早上,于先生突然出现在我们当时住的集体宿舍。我们在十五平方米的小屋里聊了许久,仍然意犹未尽。”

张棕烨的眼眶里泛出泪花,“我送他回去时,注视着他在蓝旗营站登上公共汽车时,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止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张棕烨几度哽咽,“他是特别出色,努力,对所做的事从来都是无怨无悔,他生病后我去看过他,他知道我去了,但是他表达不出来,眼睛仍炯炯有神……于先生给予我的太多太多,带我走进科研工作,教我怎么做人。”

“我跟于先生算是有着不解之缘。”年逾八旬的北大物理学院教授郑春开是于先生的北大校友,他没有跟随学校的车队而来,提前来到了告别会现场。“当时我们住的很近,但是并不知道于先生在做氢弹的研制工作。我的当时的系主任给了我们一个研究课题,让我们进行数据计算,当时也不清楚要干什么,就这么做出来了。后来数据送给了钱三强先生,过了19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是给于先生提供了理论计算的基本数据。”郑春开激动地拿出手机中的照片展示给记者,“后来我还跟于先生合照过两次,照片很珍贵,我让我现在的学生帮我复印留下来,珍藏在家里。我所做的工作能为他铺路,我感到非常荣幸!于先生追求科研的精神永远在我心中激励着我!”

他的名字曾是绝密。

隐姓埋名几十年,

直到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

他的一生,只有两次公开亮相:

一次是年,

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另一次是年1月9日,

国家科技奖颁奖,

他成为 科技奖的 获得者。

他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跟钱三强、邓稼先、程开甲等

为国“铸核盾”的功勋科学家不同,

他没在西方名校留过学,

没喝过一滴“洋墨水”。

这位“国产土专家1号”,

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

硬是在一张白纸上

书写了中国人用世界最快速度

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

1

赤子一腔报国情

于敏与父母合影

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

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一个普通家庭

父母亲都是小职员,

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能过活。

在那个兵荒马乱、

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

侵略者暴行,

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惨痛的记忆。

童年于敏

有一次,于敏差点儿遭到一辆

横冲直撞的日本军车碾压。

那一刻,只有12岁的于敏惊恐、愤怒

更切身体味到了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的亡国奴滋味。

童年于敏(右一)与小伙伴

从此,于敏更加发奋学习,

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像岳飞一样

荡寇平虏,重振山河!

年,18岁的于敏

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

然而,父亲突然失业

再也无力供他求学深造,

同窗好友的父母听闻后表示愿意资助他,

于敏这才迈入北大校门!

于敏(左一)和同学们

在北大,于敏如饥似渴地学习,

没有路费,寒暑假也从不回家,

夏天,他跑到景山顶上去

拿着课本、习题乘着风学习;

冬天,同学们在宿舍里打牌、聊天,

他披件旧大衣在旁边安静地看书。

年8月6日,

“死神”一箭射中了广岛心脏,

原子裂变的巨大火球

像是魔鬼一样在广岛上空翻滚,

波及之处,灰飞烟灭!

全世界 次见识了

这种能在极短时间内

摧毁一座城市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

被投放原子弹之后的日本广岛

于敏一面被核武器震惊,

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

年,他决定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物理系,

正是这次转系,

为于敏日后与被称为“魔鬼”的

核武器较量埋下了伏笔!

三年后,于敏以物理系 名的成绩

考取了北大理学院院长

张宗燧的研究生。

张宗燧是 物理学家、

位在剑桥大学开课的中国人。

他对学生要求极高,

讲课从头到尾用英文,

内容更是深奥难懂!

在其他同学望而生畏之时,

于敏却专找极难的课题挑战,

他超强的记忆力、

超群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曾让整个理学院为之惊叹。

于敏(后排左一)和同学们在北大理学院荷花池

在一次代数考试中,

由于试题极难,

数学系的平均成绩竟然不足20分,

而有一张成绩单,

几乎轰动了整个北大校园:

于敏,分!

从此,于敏的大名在北大校园

总是跟“天才”二字连在一起,

就连张宗燧先生都无比欣慰地说:

“我教学了一辈子,

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2

国产土专家一号

年, 爆发,

美国自恃核武器威胁中国。

此时,身在北京大学的于敏并不知晓,

他的命运已经随着战争时局和

国家发展的需求开始发生转变。

年的一天,

在北大当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

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的 个

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近代物理研究所。

接待于敏的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

彭桓武先生。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核科学事业奠基人彭桓武

当时,这里集中了

中国所有核领域的 人才。

于敏同邓稼先、黄祖洽、金星南等8人,

一同分入了原子核理论小组。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

于敏又是 没有留过学的人,

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攀登

世界核科学的高峰。

在研究所短短数年间,

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精髓,

还写出了多篇重量级论文,

这些论文,

直接让我国的原子核研究,

上升到全新高度。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日本专家朝永振一郎访华,

当他得知于敏从没有出过国门、

更是未受过任何国外名师的指导,

竟然仅靠独自钻研,

就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研究成果后,

惊叹他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1号”!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

崭露头角的时候,

年11月1日,

美国研制的世界上 颗氢弹

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爆炸。

年,苏联试爆氢弹“沙皇炸弹”,

威力相当于美国在日本扔下原子弹的倍!

一时震惊世界,舆论哗然!

彼时,中苏关系破裂,

悬在中国头顶上的

不仅是美苏霸权主义,

更有原子弹和氢弹两大块乌云!

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

毛主席做出重要指示:

原子弹要有

氢弹也要快

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

于敏被叫到了钱三强的办公室。

钱三强开门见山地说:

“经上级批准,

决定让你参加

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时年34岁的于敏,

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

耕耘了十载春秋,

眼看要有所发现、有所建树的关键时刻,

组织上却让他转行。

突如其来的决定,令他始料不及。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面对祖国的召唤,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

他的人生也彻底改变了轨道。

上不告父母,

下不告妻儿。

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

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

一起成为国家 机密,

“国产土专家1号”从此被雪藏,

他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

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

3

“于敏构型”震惊世界

然而就是这个“土专家”,

研制出了比肩美国的氢弹核心技术

后来,这个方案被称作:“于敏构型”。

可这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研制出来的,

又有几人知道。

氢弹的释放当量

比原子弹要大几十倍上百倍。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制造技术上,

都比原子弹更为复杂!

那时,世界上只有英美苏三国

成功研制了氢弹,

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曾赤裸裸地讲:

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于敏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一定要全力以赴研制出氢弹来!

研制氢弹,中国完全是

从一张白纸开始的,

不仅面临西方的技术封锁,

雪上加霜的是,

研制氢弹时中苏关系破裂,

苏方中断一切对华援助!

于敏及其团队所遭遇的困难可想而知,

就连彭桓武都说:

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

他没有老师!

年10月16日,

我国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总理立即部署:

一定在年之前

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时间紧迫,氢弹研究还没有关键性突破。

于敏和团队科研人员

几乎时时刻刻都沉浸在

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

直到年,

氢弹研制方案才终于有了一些进展,

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

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

赶赴上海“百日会战”。

上海有中国 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

然而,95%的时间要

先保证原子弹设计的运算。

于敏带着他的团队,

就利用这5%的运算时间,

甚至用上算盘、计算尺这些原始工具。

于敏把自己埋在

数以万计的演算纸、运算纸带里,

从大量密密麻麻、

杂乱无章的数据中,

他以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

逐渐理出头绪找到关键!

终于形成了一套

从氢弹原理到构形的基本完整方案。

有了突破之后,

于敏激动地给在北京的邓稼先

打了一个 的“隐语”

于敏(右)和邓稼先(左)在一起

于: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

打上了一只松鼠。

(发现有效氢弹构型!)

邓:你们美美地吃上了一顿野味?

(你确定?)

于:不,现在还不能把他煮熟,

要留作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

(基本确定,但是要进一步研究!)

邓: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年6月17日,

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

投下了一个降落伞,

氢弹试验正式开始。

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

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

蘑菇云随之拔地而起。

我国 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

《新闻公报》庄严宣告:

“今天,中国的 颗氢弹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于敏说:当初设计是百万吨左右,

而实际的爆炸当量是万吨。

更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是,

“于敏方案”设计的氢弹更适合实战,

中国氢弹诞生之初就已经接近

甚至完成了小型化的应用。

就连美国军界都说:

这家伙可抵十个集团军!

▲ 颗氢弹

▲苏联“沙皇炸弹”(氢弹)

▲美国 代氢弹

从 颗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

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

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

法国用了八年六个月,

而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抢在法国前面,

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中国的氢弹从无到有,

完全是自主化产物,

是最地道的中国制造!

4

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氢弹研制成功后,

“中国氢弹之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

年,于敏带领团队

来到了绵阳的深山里,

开启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

已经有原子弹、氢弹了,

为什么还要继续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

于老说:不能有弹无枪

必须把氢弹武器化

如果丧失威慑能力,

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

为了研发二代核武器,

他深藏大山,日夜无休的科研,

加上实验中放射性物质的侵害,

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试验

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

于敏连上台阶都困难,

同事都劝他休息,

他坚持要到小山冈上观测火球,

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

在工作现场,他几近休克。

于敏和夫人孙玉芹,摄于上世纪50年代

直到年10月,

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

才特许他的妻子孙玉芹照顾他。

一天深夜,于敏突然休克

幸被妻子发现,经抢救转危为安。

年,

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

医院时又一次休克……

这位中国的物理学天才

拼上了自己的性命为国铸核盾!

他不仅一次次突破关键技术,

更敏锐地意识到,

为了保持核优势

美苏肯定会采取措施,

限制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

中国必须加速核试验!

于敏与邓稼先

年,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内,

总是能看到于敏去探望病人的身影,

他的老朋友邓稼先

在一次试验任务中受到辐射,

已进入直肠癌晚期。

除了探病,于敏同邓稼先谈论更多的

还是中国的核试验发展。

他问邓稼先:“我们是不是到头了?”

邓稼先也很忧虑,

但两人都意识到中国核试验,

决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当时邓稼先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

全身出血不止的他坚定地对于敏说:

我们现在就上书中央!

在邓稼先生命 的期限里,

他和于敏一起字斟句酌地写下了

《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

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

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

之后,于敏十年如一日,

将两人合作的 一份规划

一步步变成现实。

年7月29日,

在邓稼先逝世10周年这一天,

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

从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年9月10日,

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正是因为邓稼先、于敏的战略眼光,

为我国争取了十年宝贵的核试验时间。

更让中国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

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年9月18日,

于敏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勋章,

也正是在这一天,

于敏、程开甲、王淦昌等功勋科学家,

隐藏30年的身份才真正解密!

15年后,89岁的于敏

荣获年度国家 科技奖,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获奖证书。

于敏坐在轮椅上,白发稀疏

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经历近半个世纪与“核”共舞,

于敏有自己的看法:

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 完全禁止。

可是,我们不能没有核武器,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

但也绝不能受旁人欺负!

这就是于敏,

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

未改一颗鞠躬尽瘁赤子心!

“愿将一生献宏谋!”

他用一生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

在世“两弹一星”元勋(3位)

王希季(.7.26-)火箭、卫星

孙家栋(.4.8-)导弹、卫星

周光召(.5.15-)原子弹、氢弹

已故“两弹一星”元勋(20位)

王淦昌(.5.28-.12.10)原子弹、氢弹

赵九章(.10.15-.10.26)卫星

郭永怀(.4.4-.12.5)原子弹、氢弹、导弹

钱学森(.12.11-.10.31)火箭、导弹、卫星

钱三强(.10.16-.6.28)原子弹、氢弹

王大珩(.2.26-.7.21)卫星、原子弹

彭桓武(.10.6-.2.28)原子弹、氢弹

任新民(.12.5-.2.12)火箭、导弹、卫星

陈芳允(.4.23-.4.29)卫星

黄纬禄(.12.18-.11.23)导弹

屠守锷(.12.5-.12.15)火箭、导弹

吴自良(.12.25-.5.24)原子弹

钱 骥(.12.27-.8.28)卫星

程开甲(.8.3-.11.17)原子弹、氢弹

杨嘉墀(.7.16-.6.17)卫星

陈能宽(.5.13-.5.27)原子弹、氢弹

姚桐斌(.9.3-.6.8)导弹、火箭

邓稼先(.6.25-.7.29)原子弹、氢弹

朱光亚(.12.25-.2.26)原子弹、氢弹

于 敏(.8.16-.1.16)氢弹

记者

李祺瑶,综合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整理:张力)

监制

王然

编辑

苏越

推荐给大家?,戳“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zz/136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