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啸啸,青砖黛瓦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内却格外幽静。
冬日斜阳,阳光透窗,正好落在外公床头上的铁盒。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外公绽放着熟悉的腼腆笑容,手拿着冒着热气的铁质古老熨斗,在木桌上烫衣物。
年近尾声,距离上一次回到老家院落,听上一辈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多久以前的事了?那些散落在院中,熟悉又陌生的上世纪的老物件,都是什么来历?他们又是如何在不使用一根钉子的情况下,做出结实的木制家具?
元旦来临前的日子,静下来和孩子一起,与碧山共同打开外公的铁盒子,去了解照片中隐藏的故事和细节吧。
1
走进20世纪的老北京
20世纪初的日常,从白天到晚上,从房间到厨房,是如何度过?每天会使用到什么东西?
在西城区胡同内的古老四合院里,处处能看到上世纪初留下来的“老物件”。既能找到与外公照片同款“开着大口”的老熨斗,也有带上岁月痕迹的暖水壶,甚至还有卷发器。
和我们一起,听四合院民俗文物研究家,讲述每个民俗用品的用途和背后故事。孩子将不仅有机会触碰到真实的老物件,学唱一把饶舌唱卖词。更能在双语的现场语境中,学到相关英语词汇和语句,不小心还能成为未来的“小外交官”呢!
2
木制榫卯“乐高”课程
榫卯(sǔnmǎo),即一种利用凹凸相互扣合、实现连接的木构建,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中。不仅是中国古代木匠必备的基本技能,更是“钩心斗角”的斗拱、飞檐翘角的大殿能抗震、屹立千年的幕后功臣。
不过,严谨的“凸榫凹卯”概念,在孩子眼中,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版“乐高”。
因此,我们会将各地的庙宇殿堂模型“搬来”。孩子将在现场跟着老师一起拆解和拼装斗拱,搭建殿内的各层柱、梁、枋,切切实实体会神奇榫卯是如何不费一个钉子和螺丝建起一幢楼,获得“万年牢”的美名。
3
专业导师
刘安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师承故宫博物院家具专家宋永吉老师。创立《榫卯课堂》,《趣味玩故宫古建》,《钟鼓楼古代计时文化》等课程,亲自设计多款相关文创产品。擅长创新教具研发,配合创新学习模式,主张用动手玩着学习文化的方式让更多下一代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自主求知。
王金铭
年出生。自年研究民俗文化,曾与民俗爱好者,登上囯家大剧院。年6月11日正式申请中柚线的话舞台等众多舞台,在民俗文化的研究方面,得到多家主流媒体,如北京晚报/日报、人民日报、人民网,以及多家电视台和北京广播电台等的报道。
AbrahamHu
Abraham来自北京,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深耕于旅游行业17年,在此期间不懈努力地为客户打造和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可持续旅行活动,客户不仅包括国内的客户,比如:北京的知名学校,而且还包括国外的客户,比如:美国的前总统戈尔。
时间:12月27日8:50-11:30
价格:元/孩子,元/家长
关于行程详细信息和活动介绍,欢迎搜索并添加碧山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zz/1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