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和专属性受到巨大冲击与挑战,令新闻传播的公共性在信息传播的社会化中得以凸显。对新闻报道而言,“观点”作为主观性意见和个体性认知,不仅以话语的姿态呈现于事实的逻辑表达中,也同时以一种选择性策略投射出社情民意,从而聚合成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的信息处理方式,它具体表现为媒体报道中的新闻观点化和观点新闻化取径。作为对媒介生态变迁的顺应,这样的报道取径可以概称为“作为新闻的观点”的话语生产与媒体话语实践。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的社会属性、社交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媒体与社会通过新闻生产的对话可能亦得到增进。以此媒体话语参与公共传播的社会表达实践来观照当下的观点新闻及意见生产,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范式转型将是媒介、技术、人文交互整合与调适之结晶,也是其形塑的媒体话语走向深度智识、助力心智和谐的重构公共理性的责任所在及能动回应。
[关键词]新闻观点化;观点新闻化;媒体话语实践;公共传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9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构建与评价研究”(16BXW)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操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闻社会学;
夏迪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级新闻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叙事学与新闻符号学。
媒体话语作为一种专门化的大众传播及包容社会观点的互动过程,具有进入公共传播领域的资源优势和能动自觉。以媒体新闻生产的内容元素来划分,媒体话语的形塑包括事实性的新闻报道话语和意见观点性的评论话语两大类别。这在媒体新闻文体分类与受众认知识别中已是约定俗成。纵观社会表达体系,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是其中构建公众认知及形成对话交流的重要基础,离开对社会变化的日常感知,我们无法言说,也无从言说,而言说是人之社会化与文明化的必需、必然及必由。新闻报道以事实告知为核心,同时也同步输出携带的意义、立场、态度与情感。这些主观的感受反映了特定时空下人们对客体的理解与认识,虽然千差万别,但却也在人类对理性的共同追求中具有共性的认同,即:形成共识与共情。将“共识”与“共情”以及它们生发的过程做成新闻呈现,既区别于报道客观事实,也有异于发表评论,是将观点视作公共新闻,通过新闻生产流程参与社会表达,这是对观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深度开掘和对发表观点的公众的言说的尊重。进一步说,这种将主体的主观化意见做客观呈现的信息处理方式,既体现媒体对新闻话语和评论话语的融汇再构,更体现网络时代偏好感官体验的话语转型对专业媒体话语实践提出的重构理性的挑战。本文籍由新闻生产中对“观点”的表达策略的选择,试图探讨媒体话语作为一种典型高效的公共传播的互动理路,进而审思两者融通的应然理序。一、当观点成为新闻:媒体话语实践作为公共传播的理路表征年,“公共传播(PublicCommunication)”首次以专业名词出现,它“特指公众间的沟通,具有强调政治生活要面向公众开放的意蕴,如新闻自由,开放议会等,同时也指具有公共意味、代表公众舆论的机构”[1]。随着这一概念进入传播学术语系统中,公共传播逐步成为“一个颇显另类但却极具拓展潜力的概念指称”[2],学界对其内涵的协商从未停止,如斯代佩斯在《作为公共传播的大众传播》一文中提出,“作为公共传播的大众传播”就是为了“探寻公众如何接近并使用媒体,公共信息和知识应该如何传播和扩散的问题”[2]。对此,我国有学者将公共传播视作“公共关系社会功能和伦理基础的拓展”[3];或将其定义为“专指媒体奉持公共性准则的传播行为”[4];置身媒介融合背景,公共传播又被用来“泛称互联网情境下的新传播场景,以区隔大众传媒时代的新闻传播”[5]。可见,不断发展的公共传播与大众媒体、公众、信息等范畴密切相关,它涉及到多元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也关系到具有公共属性的信息与舆论,还延展出传受双方的有效互动及其媒介素养。尽管学界和业界迄今未能给公共传播以明确定义,但是,人们对其具有的传播之公共性与公众之传播自觉性却已达成了共识。因此,我们可从广义上认为,“面向公众且有关公共利益的传播,都可称为公共传播”[2],这一由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的传播形态,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在公共空间针对公共议题、公共利害展开的社会交往和多元对话”[6]。在由公众、公共舆论和公共媒介、公共场所共同构成的信息流动公共领域[7]内,具有守望社会与传播观点功能的大众媒介,通过新闻生产成为公共传播的参与主体,于其中担负着更新行业范式、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公共对话的重要职能。新技术赋能的信息传播,也激发了个体参与利益表达的自主性。基于新闻生产的媒体话语,在聚合专业、社会化意见的连通和联动实践中,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公共话语转化器。欲实现传播的大众性、共同性与利益相关性,就必然要选择有效的媒介、促进信息共享及形成引发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