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尺素传深情,家书抵万金。家书,不仅是家人亲友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传统方式,更凝聚着家国情怀,折射着时代变迁。新冠肺炎疫情下,书写家书更成为传递信息,“修复”情感的独特方式,落笔前的斟酌、书写时的郑重,字里行间展现着舍小家顾大家的责任担当,都让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抗疫”家书,更加厚重可感。
为了留存这些珍贵的抗疫“社会记忆档案”,并为全民抗疫带来温暖与力量,自年1月31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以下简称“家书博物馆”)联合《北京晚报》开始征集“战疫一线家书”,并在《北京晚报》开辟了专栏,至今已累计刊发“战疫”家书18篇,仍在征集和刊发中。2月25日,又发布了广泛征集抗疫方面书信和日记的启事,将征集范围从前期的家书扩大到抗疫期间的所有书信和日记。此外,2月26日,家书博物馆与《中国妇女》杂志社、学习强国等合作,启动“声传家书致敬天使”抗疫家书征集活动,目前已征集到多封家书,发布10篇家书故事。
征集“社会集体记忆档案”家书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以家书、日记等个人文献为收藏特色的文博机构,致力于建设中国家书档案资料中心和家书、家训、家风文化传承基地,先后收藏自明末以来的各类家书5万余封,日记余册,目前仍在征集中。家书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表示,面对此次疫情博物馆不能无动于衷,尤其在回应当下公众情感与社会文化诉求时,需要思考在“新冠肺炎”的集体记忆的形成中,博物馆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并展现人文关怀。基于家书博物馆的定位,面对疫情以来广泛涌现的家书、日记,必须想方设法收集,留下这些十分宝贵的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外景
家书博物馆展厅入口
在征集启事中,家书博物馆将征集内容、范围分为七个方面,涵盖了抗疫期间所有的书信、日记。启事中表明,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应征家书、日记,均作为抗疫文化遗产由家书博物馆正式收藏,同时为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
截至目前,馆内征集到的各类书信超过了封,日记超过了篇。这些书信多数是电子版,少数是纸质版。作者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警察、记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在后方的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等。日记的作者有机关干部、博物馆人、诗人、作家、学者、科普老人等。其中也包括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的抗疫日记、媒体人程翔、军人徐起等人的武汉封城日记,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四川南充机关干部熊乐成及多位一线医护人员的抗疫日记等。据副馆长张丁介绍,这些书信、日记大多来自捐赠者投稿、朋友推荐、主动联系等,多通过网络发送。目前馆内已做好登记,等疫情结束、恢复开馆后,博物馆将统一打印整理,并为每位捐赠者制作寄送收藏证书。
北京小学生卢昊阳写给在武汉战疫一线爸爸的信
北京小学生卢昊阳写给在武汉战疫一线爸爸的信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zz/1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