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响小小说
阎晶明
我跟杨晓敏不是很熟,但是对这个名字是早已经知道了。应该这样说,是小小说成全了他,让很多人知道有个杨晓敏;但同时,也是杨晓敏让很多人知道了小小说。我觉得做到前一个方面是很容易的,但要做到后一点,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我觉得杨晓敏和小小说之间,也就是杨晓敏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说事业之间,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关系。比如说,我们说某某是一个评论家,那他就是个评论家,这是他最鲜明的标志。再比如像我们平常说的,有人是小说家,有人是诗人,有人是编辑……但杨晓敏不一样,他主编文学期刊,既搞研究,也写评论,还经营宣传、策划活动,他对小小说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介入,是参与,也是主导。而且,小小说被认为是郑州的文化名片,我看到冯骥才先生有一个说法“小小说让郑州扬名”。杨晓敏在全国的小小说领域,扮演的是一个风云人物的角色。这是可喜可贺的,也是值得我们佩服的,特别是我自己做了编辑之后,更加觉得要成就一件事情是非常难的,他能把自己的刊物和小小说艺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充满热情地不断地向前推动,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本领。
小小说这门艺术,今后还是应该在理论上有更高的提升。在我看来,小小说至少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它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门小说艺术,中国的小说,《世说新语》应该算比较早的了,今天来看,不管是从篇幅、从写法,还是从表达的方式、从内容的选择上看,都能够算作是小小说。同时它又是一种最新的小说艺术,因为它跟这个时代有关,跟文化快餐有关,跟文化消费有关,毕竟是一种存在,是一种需要,我觉得小小说在这一点上有先天的优势。
譬如说手机小说,我觉得可能像小小说这种形式就最适合了。其实“小小说”这个词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完全被行政律令之后的一个说法。据我所知,比如说还有叫“微型小说”的,我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北京晚报》还办过小小说的栏目,栏目名字好像叫“一分钟小说”,还有一些其他的称谓。不过,所有这些叫法,通过杨晓敏的努力,使它们都变成了别称,都变成了“小小说”这个名称的附属。我觉得这很了不起,这个名分要巩固,要加强,要使别的称呼都承认你。
再比如在挂靠中国作家协会的18个协会里,还有一个“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总部在上海,当然它的工作相比较郑州来说,还是做得少一点,所以小小说的名声才叫得比较响。但是,也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说法的存在,小小说的存在才凸现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杨晓敏个人劳动成果的体现也更加充分。但是不管怎样,在今天,在这个网络时代,在手机信息特别发达的年代,小小说都应该学会去主动适应。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如说胡平先生在《小小说的发展战略机遇》中提了几条建议,其中就有一条是小小说要跟手机和网络相结合,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不能再将《百花园》《小小说选刊》等纸媒作为小小说文体单纯的载体了,应该主动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因为你们也有非常方便的条件。
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杨晓敏用“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小小说毕竟是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进行写作的一门艺术,它可以不复杂,但必须有针刺;感情也可以不充沛,但必须有真情;它可以不深遂,但必须有观点,有思想。我觉得他可能是基于这么一些想法,来提出“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的,而不单纯是说小小说就是平民的,跟社会精英们是不关联的。假如说,我的这些想法是他原本想法中的一部分,我觉得这个说法也是可以成立的,应该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想法。
小小说是很有意思的。我举一个例子,有一篇小小说是我认为在我现在读过的小小说当中绝对的经典,作者是波兰人,发表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世界文学》上面:一个在宾馆工作的清洁工,有一天擦玻璃时不小心从窗台上摔下来,晕过去了,大家就去救他,把他弄醒了。后来这个事让电视台知道了,电视台的人就跑来说,能不能躺在地上,让我们再拍一遍,拍完以后我们可以作为先进事迹在电视上报道一下。那个人就趴在地上让他们拍,结果拍完以后,这个人再也起不来了,就死在那了……我觉得这篇小说太有意味了。其实像这样的作品,在我们的小小说当中也是有的。怎么能够把小小说的精品通过载体推出来,让别人觉得它有不可替代性的艺术特色——这可能就是杨晓敏和他的团队需要努力的方向。
注: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曾任《文艺报》总编辑,著名评论家。
选自《杨晓敏与小小说》
▼
金麻雀文选,作家与经典
▼
金雀坊,自媒体网刊
▼
栽种小小说纪事,业界博览
▼
杨晓敏自述,忆日光流年
▼
杨晓敏自述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正规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fz/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