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华
三象水墨艺术
字鉴醇,号宜达。年生于北京,曾任职北京师范大学,于年移居香港。水墨画艺术家、艺术理论家、文化部一级美术师。擅长诗书画印,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深厚造诣和独到认识。曾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撰写出版了《中国佛教美术源流》《禅学与禅意画》《禅与艺术》《范瑞华题画诗集》和《中国画向何处去》等美术理论力作。并在《文化报》《文艺报》等多家报纸刊物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范瑞华传统文化功底极其深厚,他在对道家阴阳学说和佛家禅学思想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中国绘画“三象”艺术理论,即“意象”“象意”“悟象”的辩证思维的综合艺术体系,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并运用“三象”艺术理论创作出写意《弥勒图》《达摩图》等“意象”代表作品;创作出《无奈》《香园图》等“象意”代表画作;创作出《鹰击长空》《天象》等系列的“悟象”代表画作。在此理论基础上,范瑞华放弃了中国画自古以来以线描为主导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以“光、面”为主的新的艺术表现方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画艺术表现体系,在不失中国传统水墨画意象独有的韵味与魅力的同时,使传统的中国画思维体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通过“破术归理、破执达悟”的思变,实现了“大道无形、三象有法”的求变,创立了“中国三象水墨艺术画派”,开创了中国画发展的新纪元,并且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艺术之路完成了由“艺术家”到“艺术大师”,再到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的蜕变。
如何面对中国画创新问题
范瑞华
绘画是创造性的艺术,绘画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创新。绘画的创新与自然科学中的发明创造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绘画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绘画的创新除了能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外,其艺术内涵要与观赏者的心灵沟通,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绘画艺术的创新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也就不存在什么价值了,绘画艺术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向前发展。
中国画的发展同样存在着创新的问题,然而,当今的中国画家面对中国画的创新问题,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绘画的创新决定于技法的变化与艺术风格的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多数画家都倾向于在“术”的环节中煞费心思,其结果,要么是局部的改良,要么是人为的制作,要么是嫁接西方的油画技法。尽管如此,其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面对如此结局,有时连作者本人也为之感到惭愧。更有甚者,为了强夺人意,硬要为其冠以“现代”或“前卫”的名头,实际上恰恰暴露了一些人的浮躁与急于求成的心态。从这个现象中反映出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失去理论指导或根本就没有理论作为创新的基础,抑或只刻意在“术”中求“术”的框框中寻求创新,最终只能使中国画的发展走向衰落。中国画的创新问题出现了这么多不尽人意的现状,其主要原因是,一些画家虽然深知只有解决了技法这一最基本的要求,才能够达到创新的目的,但是却不知解决技法创新的问题并不是单凭着画家的主观臆造可以获得,中国画技法的创新与变革来自于“理”,没有“理”作为研究技法创新的基础,很难实现创新的目的。创立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新的技法表现形式是件十分严肃的学术问题,因此面对中国画的技法创新问题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要以中国画发展之“理”认识中国画的技法创新问题。这样可以从理论上看到中国画技法创新之根本,产生有理论根据的中国画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新的表现技法。
现在有许多中国画家面对创新问题,很少有人以中国画发展的根源研究中国画的创新,更谈不上以哲学与史学的理念认识中国画的创新问题,这就造成了看不到中国画创新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导致一些人忘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而以人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心态去面对一个十分严肃的学术问题,这种既没有理论根据,又没有正确的艺术思维主导的所谓创新,又怎么会达到创新成功的目的?尤其那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无知的鄙视、无原则的失落,这不仅反映出了一些画家由于自身知识的肤浅而造成的偏见,更多的是对自家文化的不负责任,故此也就不难理解当今中国画界出现的那些所谓的“前卫”艺术,为什么会有变相抄袭西方之嫌的问题了。
所谓创新应体现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创新方法,其二是以正确的艺术见解表现其艺术内涵的深度。
解决创新方法最重要的问题是,首先要建立起新的艺术体系,使其更加完善,这是中国画建立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新的技法表现的最基本条件,离开了这个条件,以其主观臆想而产生的某种技法与风格都难以成立。只有在符合中国画发展的艺术体系与艺术思维的指导下,才能够产生出全新的中国画表现形式与表现技法。然而,这一切直接触及到的就是如何对待“笔墨”的问题,有人认为过分强调“笔墨”,会窒碍中国画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强调“笔墨”,中国画就无法“转型”等等,以至近百年来多数人对此一筹莫展,莫衷一是。事实上这种提法非常主观臆断,缺少足够的理论依据,中国画的“笔墨”一直是随着“理”的原则在改变,以中国画之“理”来认识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意象”之理必然会产生表现“意象”笔墨之方法;“象意”之理必然会产生表现“象意”笔墨之方法;“悟象”之理必然会产生表现“悟象”笔墨之方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法表现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艺术风格。面对中国画创新问题,只有沿着中国画艺术规律而行才能顺利向前发展。中国画家如果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没有深入彻底的认识,那将永远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当今中国画的创新问题,当然也不可能在中国画界以及中国画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此理而论,中国画发展并不存在怎么“转型”的问题,实际这种所谓“转型”的提法,完全是由于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匮乏,对西方文化的一知半解而产生的主观臆断。除此,还有人在中国画发展出现问题的今天,提出了中国画应与西方艺术“接轨”的论调,然而他们并未搞清楚,中西方存在着不同的哲学理念。中西绘画无论是哲学体系,还是艺术体系,它们不仅是独立的,而且均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性、文化底蕴与思维形式。一些中国画家及理论家面对中国画的前途问题,提出“接轨”的论调是不切合实际的,表现出他们对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悲观心态。中西绘画是在两种不同的艺术思维与艺术体系引导下产生的艺术形式,那种不问其“理”,只谈“接轨”的论调,只会将中国画的发展引向歧途。
如何以正确的艺术见解,表现出新的艺术思想,即表现出艺术作品之灵魂,这是画家们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一个没有成熟艺术见解的画家,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深厚内涵的艺术作品,更不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当前一些青年画家对中国画创新问题,多倾向于所谓的“实验”,甚至一些评论家对此也大加欣赏、极力鼓吹,然而这种实验的结果又当如何呢?事实并不乐观,反而却给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更大的困惑。
何谓“实验”?“实验”即是一种尝试,或成功,或失败。积极地看,当前出现的所谓“实验”美术,客观上反映出了一些关心中国画发展前途的画家为之做出的努力。然而由于这种“实验”是在一种缺乏理论依据的前提下出现的产物,不可能形成一种体系,更无法表现出更深刻的艺术内涵,因此,这种“实验”无法成功,不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成了一种失去理性的盲动,其唯一可以依靠的理论,即画家的所谓“感觉”或主观臆测,这种缺少理论根基的谬误之“理”,又如何能够成其为“实验”美术的理论支柱呢?因此也就很难达到其“实验”的目的,以及具有理论性的说服力。面对这种所谓的“实验”作品,不难看出一些作者无非是受了当代西方抽象思潮的影响,将西方所谓的抽象转嫁到中国画的宣纸上而已。因此可以断定,这些画家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与现状,并未从理性上去认识,只是在表面得到某种偏激的启示,岂不知自己已经跟随西方绘画走向无奈。浮浅的认识带来了错误的理解,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不伦不类的作品,其表现出来的东西要么奇丑无比,要么糊涂乱抹,甚至连作者本人也说不清自己在表现什么,对此还能有什么艺术内涵而言,更谈不上以创新而论。虽然有人将这个现状看作是与西方艺术的“接轨”,但是以吾之见,这种所谓的“接轨”实则是在“搭车”,是在步西方早已失去理论支柱的所谓“前卫”的后尘。当前在中国画发展中出现的这种毫无理念与理性,盲从“接轨”、盲目实验的结果,最终导致的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变相否定与放弃,得到的则是非中非西的“夹生饭”,很难产生独立的艺术体系与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画艺术。
另有一种以标“新”的文字游戏而出“新”的所谓“新文人画”,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细观其作品,无论从“字”到“史”,从“意”到“雅”,都难以与“文”搭上关系,更不可能与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古代文人画相提并论。甚至有些“文人画”作者标榜为绝句的诗,竟连平仄都分不清楚,还如何谈得上“文”,更不要品其艺术内涵了。真不知如今的“新文人画”究竟“新”在哪里,也不知其中的“文”是超越了古人,还是落后于古人,对此其作者是否真的搞清楚了?
无论是“实验”出的作品,还是“新文人画”,为什么很少博得专家的赏识,以及人们的喜爱呢?其原因并不是欣赏者的水平差,重要的是人们需要的是美的艺术,需要的是能与人心灵相沟通的艺术,需要的是有深邃艺术内涵的作品以及货真价实的艺术作品。并不喜欢那种丑陋、脏乱、说文不文、说雅不雅、不伦不类的作品。事实说明,无论丑与美,重要的是与人的心相通皆可谓之美,那些并不知道丑中之美为何物,缺乏理性的以丑为美的所谓作品,只能使人感到一种狂燥与变态的心理在宣纸上的自我发泄,以及江郎才尽的表现。
可以说人的意识、学识、心态决定了画家作品中的艺术含义,那种对西方艺术肤浅认识,以及不文充文的半瓶醋作风很难登上艺术的顶峰。中国画的发展越是到高级阶段,所体现出的艺术内涵就应该愈加深刻,这就要求一个画家必须具备真才实学,才可能体现出在当今文明发达的时代中,一个画家所应该具有的艺术深度。
自古以来,绘画创新一直是画家通向成功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这就要求画家必须建立起良好的艺术心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向成功。然而历史上有成千上万的画家在这条道路上摔倒,甚至至死不悟,就算是有成就的画家,往往都是耗尽了大半生的精力才获得成功,这足以证明绘画创新的艰难程度。绘画艺术是天才加勤奋的事业,无论谁,只要拿起画笔将其作为事业,就意味着在用自己毕生的精力赌其成败,故切慎之。
范瑞华艺术年表
年1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报》发表范瑞华作品《墨竹图》
年12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报》发表范瑞华作品《松鹰图》
年2月7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范瑞华个人画展
年2月7日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播报范瑞华先生画展新闻
年2月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介绍范瑞华先生的艺术成就
年2月9日《北京晚报》发“范瑞华画展”消息
年2月17日《人民政协报》发“首都举办范瑞华画展”消息
年2月18日“中外产品报”刊登专访《笔现华严画坛又一家——访中年画家范瑞华》
年2月19日《北京日报》发“范瑞华画展”消息
年2月20日《华声报》发表“范瑞华先生画展”短评
年《自学》杂志第四期发表短评《联手培新土,园中又一支》
年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报评论文章《艺海中的一支奇芭:记画家范瑞华先生》
年3月参加宁波举办的《全国著名画家作品观摩展》
年3月6日《人民政协报》刊登文章《笔现华严刻意求新——评范瑞华的禅意画》
年3月20日《中国教育报》发表范瑞华作品《黄山飞瀑》
年4月18日《昆明日报》发表范瑞华作品《柳枝和尚操柳汲水图》
年5月10日湖北省杨守敬纪念馆收藏范瑞华作品一幅
年5月16日香港《中国游览报》刊登文章《访著名画家范瑞华先生》
年6月1日香港“《中国游览报》发表范瑞华作品九幅
年5月13日为“蔡元培先生基金会”捐画两幅
年6月3日《苏州日报》刊登评论文章《范瑞华禅意画和紫金罗汉塑像》
年10月15日《武术健身》杂志封底发表范瑞华作品一幅《达摩渡江图》
年《中国文化经济信息》杂志刊登《妙笔丹青绘禅宗——范瑞华先生和他的禅意画》
年广州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学校任教
年5月13日《法制日报》发表范瑞华作品一幅
年8月25日台湾《醒世报》介绍范瑞华禅意画,同时发表作品两幅
年10月在“广州艺术中心”举办范瑞华禅意画展
年10月12日广州《南方日报》对范瑞华广州禅意画展发表短评
年10月14日香港《大公报》发表范瑞华禅意画短评
年10月14日广东、广州、岭南三家电视台新闻节目报道《范瑞华禅意画展》开幕式
年10月14日广东、广州人民广播电台介绍范瑞华先生的艺术成就
年10月17日广东省电视台“早晨节目”专题访问范瑞华先生
年10月20日《广州日报》——“珠江周末”发表范瑞华作品一幅
年移居香港
年7月21日香港《明报》刊登专访文章,同时发表作品四幅
年《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词典》收录范瑞华先生
年5月22日《科技博览》刊登专访文章《奇人奇才范瑞华》
年6月《鸭绿江时报》刊登专访《笔现华严——记著名画家中国禅意画大师范瑞华》
年6月5日《丹东日报》刊登专访文章《范瑞华和他的禅意画》
年8月25日在大连博览中心举办范瑞华个人画展
年8月26日《大连日报》发表范瑞华大连画展消息及短评
年8月26日《大连晚报》发表范瑞华大连画展消息及短评
年8月29日大连广播电台“今日佳宾”节目专访范瑞华先生
年8月30日大连电视台“文化广场”节目专访范瑞华先生
年2月范瑞华作品嘉德名人字画拍卖
年2月25日《中国工商报》名人专访:《有无之间著华彩——记禅意画大师范瑞华》
年2月26日《中国工商报》文章《记禅意画大师范瑞华先生》
年9月13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的论文《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
年10月8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作品《境外听声》
年11月1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作品《济公醉酒图》
年12月27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的论文《走出当代抽象绘画艺术的误区》
年1月《禅学与禅意画》《中国佛教美术源流》两部著作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年3月11日《中国日报》(英文版)评论文章《Artistexploreslink’twixtart,Zen》
年7月22日《丹东政协报》刊登评论文章《范瑞华的中国画艺术成就》
年7月30日在丹东举办个人画展
年8月25日《丹东政协报》刊登评论文章《禅学文化的使者》
年9月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北京)
年5月《丹东政协》杂志第五期发表文《中国画大师应具备的标准》
年9月《今秋科苑》第九期刊登专访文章《“三象”论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年10月27日《文化报》发表范瑞华文章《中国画“大师级”画家应具备的标准》
年1月范瑞华先生的著作《中国画向何处去》一书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年7月16日《中国消费者报》刊登评论文章《翰墨丹青绘精神》
年7月28日《侨报》转载“中国消费者报”的评论文章《翰墨丹青绘精神》
年8月26日《人民政协报》《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探究》评范瑞华《中国画向何处去》
年9月26日《中国文化报》刊登《境外听声》作品一幅
年12月24日《中国化工报》刊登评论《创“三象”论立新画风》
年1月《中华新时代》画报(总47期)发表范瑞华绘画作品多幅
年2月16日“阳光”举办“范瑞华画展”
年2月“阳光”国际新城《新生活》咖啡与茶的对话评论范瑞华作品
年2月22-28日《财经时报》评论范瑞华作品文章
年3月1-7日《财经时报》艺术人物评论《范瑞华禅意画今生来世》
年4月13日中国《人民日报》第七版发表范瑞华绘画作品一幅并附短评
年5月日本《城市漫步》杂志(年第10期)发表画评及作品多幅
年8月于新加坡出版《范瑞华题画诗集》及《禅与艺术》
年9月新加坡举办画展
年1月12日《中国贸易报》评论《开拓中国画新意境----画家范瑞华介绍》
年3月1日《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第三期发表画评及作品多幅
年4月号《艺术市场》杂志《心中有灵犀,笔端有神灵-记中国香港著名画家范瑞华》
年《中国潮》杂志第六期专访《三象水墨—震撼画坛》并刊登多幅作品
年11月在吉林省白城市应市文联邀请举办画展
年-年绘画创作
年6月完成《中国画“三象”水墨艺术画派》书稿
年8月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范瑞华作品展览
年9月日本拍卖会范瑞华作品上拍
年11月西班牙范瑞华“三象”水墨艺术学术展
年12月中国翰海拍卖公司范瑞华作品上拍
年8月《范瑞华“三象”水墨学术展》北京
年7月《象意悟-范瑞华新水墨作品展》北京
年10月《中国画“三象”水墨艺术画派》画展辽宁
年北京绘画创作
年日本学术交流及画展筹备中
范瑞华与恩师梁漱溟
范瑞华与恩师正果大师
范瑞华与著名学者吴小如
启功为范瑞华画展题字
梁漱溟为范瑞华画展题字
正果大师为范瑞华画展题字
陈立夫为范瑞华画展题字
特此声明:本湖北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fz/9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