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汉字之我见汉字文化

应《汉字文化》多篇刊登弘涛论文《中华汉字之我见》

社科院講座文稿()

中華漢字之我見

----弘濤

我们中國的文字,也就是中华漢字,對每個人來說都意義重大。俗話說得好:字如其人。你的字寫得怎麼樣,就是你的那張臉。中國古代一直把漢字的書寫作為一個重要傳統來繼承和發揚的。上至歷代帝王,下到平民百姓,沒有人不重視漢字的書寫。就連很多西方人看到我們的書法,都會興奮不已地說:中國人的文字真的了不起,太神奇了,我雖然不懂漢字,但這個字我似乎天生就認識!

我国唐代社會各個方面之所以都那麼輝煌,是因為皇帝帶頭學習中華文化的精髓,必然包括道德修養、文學修養和漢字的書寫。並且在實際生活中,這是每個人離不開的必修課。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首都長安設立的三所最高學府,其中之一便是書法大學。他讓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作教授,專門教授楷書。如果你的成績不好,你就不能進入仕途。就等同如今的中央黨校,你的楷書學的好,你才能過關。

漢字是什麼?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本源。中華子孫擁有漢字文化,能夠繼承祖先這麼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實在是莫大的幸福、莫大的榮耀!中華祖先無邊的智慧表現在哪裡?其實就表現在漢字裏。換句話說,漢字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閃爍它的光輝。漢字是一種永遠不會落後的學問,漢字是一門最博大、最綜合的學科,它容納了人類所有學科的強大信息。儘管漢字早在幾千年前就形成了,但漢字的思想性、先進性、科學性是今天的人們應該認真學習、挖掘、研究的重大課題。

漢字很像茫茫無邊的宇宙,那裏面究竟都有什麼,今天的人們并不知道,漢字的世界裡存在著很多的迷。就因為漢字的博大精深、優美絕倫,所以她才會誕生出書法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來。書法神奇的藝術魅力使漢字的生命力永遠不會衰敗,漢字和書法,兩者相互依存、虛實相生、就好像宇宙那樣神奇,生生不息,放射著璀璨的光彩。

我們從早期的那些象形文字裏,可以看到祖先對生活物象極其生動、極其形象的描繪。它雖然已經脫離了繪畫的範疇而成為漢字,但它所具有的高度簡練、高度概括和特有的深刻,是其他任何文字不可能具有的,也具有繪畫達不到的高度。漢字的這種特質是中華祖先在社會科學領域非凡的創造!

以我的眼睛來看漢字,至少有三個方面的體會,給各位方家彙報如下。

一是漢字的科學性,二是漢字的思想性,三是書法與漢字的關係。

現在就來看第一方面個內容

一:漢字的科學性

大家都知道,中華祖先創製漢字,是依照六書的原則進行的。無論漢字是象形還是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中華祖先用具有生命形態意義的筆墨構成特殊的藝術形象,其由內而外的博大和深刻是極其驚人的。為了能夠說明問題,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早期的刻劃符號。

山東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灰陶尊出現了這樣的古文字符號。上部是一個圓形,用來表示太陽;中部是類似月牙的造型,用來表示雲氣;下部是一座五指峰形的山峰。經過專家們考證,原來這個刻劃符號就是我們今天的“旦”字,它表示的意義是,當太陽升到屋樓崮的峰頂出現這樣的情景時,恰好就是春分時刻!專家們正是通過對這個文字的考證得出了綜合性的結論:屋樓崮是先民最早的古觀象臺遺址,“旦”字的字義就是表示春分時刻的旦明景象!

早期的“天”字就是人形,足以見得中華古人“天人合一”的偉大思想由來已久。

六書裏的象形字是在漢字構成中出現最早的、也是構成漢字最根本的要素,是漢字構成的基礎。它的來源甚為廣泛,其内容取自於人類生活所見所聞的各個方面。象形字是為了表達人類的思想和各種信息而把客觀世界事物的外形特徴濃缩為圖案化的綫條。換句話說就是對圖畫進行高度提煉的結果。與繪畫相比而言,它便更具高度的概括性。這種概括,出自于人門生活中對於交際、交流、溝通的實際需要而產生,取材的廣泛決定了表現内容的豐富多彩。也就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那些站得高的畫家,就是能夠稱之為藝術大師的畫家,例如黃胄、李可染,他們都有這樣類似的感慨:“畫家不容易,但如果比起書法家來說就容易多了。因為畫家的表現對象是具體的,可以不受什麽限制,而書法家則不然,他必須藉助漢字來表現,這樣一來,不僅需要功底很深,還要求你在漢字的範圍之內遊刃有餘才可能成功。”

雖然漢字起源於原始圖畫,但發展到商周時代,漢字就基本上脱離了圖象而變為象徴性的符號。每個符號表示一種具體的實物,世間可用圖形表示的有象之物,都可以根據事物的形態創製漢字。古代漢語中的名詞大多數都是單音節,一個事物一個名稱,一個名稱一個詞彙,一個詞彙一個音節,一個象形字就體現了一個事物的完整性,這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中就能看得很清楚。

文字的三要素是字形、字音、字義。在拼音文字中,字母的形體就是字形,以字母的排列組合決定讀音,只有讀音才表達意義。任何一個英文單詞都不能從字形觀察出它所表示的意義是什麽,只有經過拼讀之後有了完整的讀音時,才能表示一個明確的詞義,這個詞義中的某個字母是無法表示詞義的某個部分的。比如“車房”:garage,與“車”、與“房”都是毫無關係的;又如“蔬菜”:vegetable,實際上table就是“桌子”,但“桌子”和“蔬菜”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實在是没有半點關係;再比如“裁判員”:ump,與垃圾堆:dump、與“駝背”:hump、與“發火”:grump等等,我們無論如何也看不出它們之間有什麽意義上的聯繫。

而我們的漢字就完全不同。比如甲骨文中的車:“”字,就連不識字的人也會知道這裡表示的是車的概念。通過這個漢字中清清楚楚的車盖、車輪、車軸,極爲形象的概括就能夠準確地判斷出車的概念來。再比如古文字裡的房字,則更能夠極其生動形像地表現出居民住户門窗“”獨特的造形,其中的“”是表示意義的部分,而其下部的“方”部就是該字的聲符,是用來表示發音的成分。至於“蔬菜”,更是見到“草頭”這個形象的部份,就能知道這是地裡生長的蔬菜,字義十分明暸,並可直截了當讀出字音。

疾病:疾字的甲骨文表示的就是一個人躺在床上,另一種寫法更爲準確,是一個人的腋下或腿上中了箭(矢),於是就出在生病的前期,或者是被感染的意思。而“病”的意思就不一樣了,它表示的意義是已經深度感染,或者發展到了很嚴重的情況。

安寧:安是個會意字。有女人在操持家,有家庭就有女人。女人是水,屬陰,主內主靜。安有著穩定、靜謐的意思。如今的這個簡化字“宁”實際上是“貯”的本字。是貯藏的意思。

寧字本來是這樣的,從寶頭,代表家居;從心,代表心情;從皿,代表碗盆;從丁,代表兒女。這幾個意思就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幸福觀,若要日子過得安寧,這幾樣内容缺一不可。

搞簡化字,改革文字,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很多人都說秦始皇的“書同文”是對漢字進行規範,整理出一種通行文字,這就是小篆。實際上我們開動腦筋想一下就能知道,什麼是規範、整理呢?就是一次高難度的文字改革,而且是很成功的改革。我這麼說,有三條理由:

第一:小篆是成功的簡化結果。我們把先秦大篆《石鼓文》和秦小篆代表作《會稽刻石》進行對比就能看到:大篆的“宣”和小篆的“宣”(圖),前者是線條盤曲複雜,造型有些臃腫,特色不夠鮮明,而後者是線條簡單明瞭,造型挺拔向上;大篆的“高”和小篆的“高”(圖)相比,前者則顯得短促笨重,而後者的垂腳有明顯的加長;再來看大篆的這個“中”字和(圖)小篆的“中”字,前者能夠看到早期象形字的特徵,它是城牆上一杆飄揚的旗幟,而小篆在引長了一豎的同時,去掉了象形字裏的四條曲線,不僅簡化了,而且高大美觀了。

第二:秦始皇從七國50多種文字中制定一種通行文字,本身就是改革文字的做法。秦始皇組織的文字專家李斯趙高程淼等人,罷與秦文不合者,並以六國文字之長補充秦國文字,最終創造出秦篆。最權威的工具書《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都是以秦小篆為根據編纂的,兩部文字大典與秦小篆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第三,今天把秦始皇“書同文”之後的篆書叫小篆,這只是為了區分秦朝前後的文字而已,實際上當時並不這麼叫。秦朝人把小篆叫做“引書”。那麼,“引書”這個叫法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原來,秦國文字已經是戰國七雄當中最先進的文字。嬴政用商鞅變法,把原本是弱小的秦國在短時間內改變為強大的國家,這種強大表現在秦國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秦國的文字。我們從秦國的《石鼓文》、秦權量等重要的歷史資料上已經能清晰地看到這些內容。李斯不僅是文字專家,他還是偉大的政治家和書法家。為了突出新字體造型的高大,他把所有向下的筆劃都拉長了。這種誇張的藝術處理,使文字造型宛如鶴立雞群,比起以往的篆書,平添了鮮明的美感。這裏向下的一筆(中),不僅展示了秦朝帝國的高大,也顯露了李斯傑出的才幹。李斯把向下的筆劃做誇張引伸,這就是“引書”的來歷了。講到這裡,我很自豪地跟大家講,應邀給北京舞蹈學院創作的《舞》就是運用了“引書”這個原理創作出來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稱讚這個《舞》字傳神,想知道我究竟是用什麼辦法創作出來的。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為了搞出這個創作,我背著畫夾子在舞蹈學院裏蹲了一個星期啊!如果沒有生活,怎麼會有好作品呢!?十年後,舞蹈界一位巨星對我發出了作品收藏的邀請。於是,我再次走進了舞蹈學院。不久,這件作品的姊妹花誕生了(圖28),央視年全國舞蹈大賽的舞臺上長久地出現了她的身影。秦朝兩世才只有十五年,可是人家秦始皇就能讓天下人迅速運用小篆,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還有更了不起的就是,它還允許在民間使用隸書等幾種文字,這就給後來文字和書法的發展營造了廣闊的空間,給後來文字與書法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通過幾個簡單的字例對比我們就能清楚地知道,漢字區别於其他文字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因形見義。

文字是紀錄有聲語言的工具,文字的特點也受到有聲語言的制約,這是必然的。漢字因形見義的特點也是由漢語的特點決定的。

二:漢字的思想性:

可以明確地說,中華先民漢字具有極其深刻的思想性,這種深刻的思想性實際上就是我們民族特有的哲思,因此上也可以把漢字的這個特點看成是漢字的民族性。

我把對“氣”字的研究結果講給大家聽,相信會使更多人加深對漢字思想性的認識。為了這個字,我然真思考,調查研究很多年。因為很多年前我就懷疑它的出處了。打開我國最經典的文字學專著《說文解字》,沒想到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於這個氣字有這樣离奇的判斷:“氣,饋客之刍米也”。

這個判斷導致了人們在判定“氣”字到底是六書中哪一種性质的時侯沒有了主張,至今也還是如此。就是因爲這樣一個錯誤,竟然錯誤地存在了上千年!

“氣”字的本義應該是能量的總稱。許慎前面的解釋還是對的,問題就出在這個“米”字上面。

“氣”字在甲骨文是這樣寫的:“”,顯而易見,這是由三條波折的曲綫構成;在後來的金文中就寫成爲這樣:“”,或“”,可見它們在形態上變化也還不很大。

我們知道:“三”就是最大的數字。因爲老子認為萬事萬物不過三也。甲骨文中的這個氣字表示,波折的綫條都屬於鮮明的橫向運動的展示,它表示這種物質能像水一樣運動。這樣的形態特點實際上已經把所要表示的意義很明顯地告訴給我們,這裡的三條曲綫代表的是能量的基本特徵之一:波動性——象形。這是毫無疑問的。許慎的意見在這裡也都還是正確的。

令人們費解的是:爲什麽在東漢出現的“氣”字中就多出了一個“米”字符號呢?也恰恰因爲這個“米”的存在,使人們越發的摸不到它的來龍去脈,正因爲人們無法了解它的真正意義,於是也就無法判定“氣”字到底是屬於象形字、會意字還是假借字。

人類對於自然界規律所有的認識和總結,沒有那一處不是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任何科學成果都必須經得起來自不斷深入的實踐、研究、再實踐,最終得到結論。而這些結論必須要經得起實踐的考驗並且在人類的生產實踐中反復檢驗逐步得到完善。

“氣”字在開始的時候只有三個線條而沒有其他的部份,“米”的部分正是由於後來東漢時期的祖先才又發現了能量的特點並且對這個文字進行的補充和完善。只不過這個符號在使用中被後人把原來本是兩個重疊起來的“×”符號錯誤地理解為“米”字而已。

關於這個問題,只要做個小小的實驗就能明白:只要我們把眼睛朝向強光的物質,強光在人類視網膜中所形成的物象就是“×”的形象了。無論是太陽的光線還是燈光、陽光、星光、莫不如此。

這樣看來,“米”(原本不是“米”,而是兩個交叉起來的“×”符號而已)這部份所代表的意義就是能量的輻射功能——粒子性。

我們知道:在我國,用以指導人們認識自然規律的核心思想就是五行說。這麼看來,“氣”字上面的三條曲綫加上下面的兩個“×”符號恰恰就是五行規律的象徵。

以上我論述了對於“氣”字研究的結果,現在我們來仔細看看以上結論的科學根據。

根據一:老子《道經》中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的意思是說:宇宙中的自然界產生了一種非同尋常的物質,這就是“道生一”;因爲此种物質是由陰、陽兩种狀態構成的,所以就是“一生二”;物質通過陰陽的相互作用,因而必然就產生出新的物質“二生三”;新生成的物質之間相互作用,於是就必然是“三生萬物”了;

人們不禁要問:那是一种什麽樣的物質才能具備此种特殊的性質呢?不言而喻,只能是能量,並且是能量的總稱。

根據二:漢字的分類是很明確的,漢字必須符合六書的内容和範疇,如果存在無法分類的情況,我們就完全有理由懷疑它的構成、懷疑它的正確性了。前面提到:六書是我國漢字發生、發展的根本規律,也就是漢字構成最根本的科學依據。它可以用來判定漢字的科學性與具體内容的準確性;

根據三:只要字義不對了,必然產生漢字分類的困難或者無從進行分類的情況;

根據四:此類錯誤可以通過與其他問題文字進行對照的方法來驗證。比如具有同樣問題的“燦”、“類”都是如此。恰恰通過對“米”的判斷都可以得到證明。“燦”:光亮燦燦,鮮明、耀眼。這裡如果沒有了光綫“”的存在怎麽夠能解釋得通呢?“璨”和“粲”,也都是屬於這樣的問題。

“類”:如果不是借助于光綫的照射作用,遠古時候的人類如何能對事物進行分類呢?從以上研究結果來看,“氣”字的本義決不僅僅是單純地指向某種氣體,而是用以表示能夠推動自然界運動、變化、發展的一種非凡的物質——能量。如果有讀者認認真真讀過《黃帝內經》,那就一定能從《黃帝內經》中的許多處關於“氣”的論述中看到古人對於人體先天的能量具有多麽深刻的認識。

請各位跟我一起翻開《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春季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釋放出生的能量,萬物就顯得欣欣向榮。這時人們就應該早睡早起,披散頭髮,解開衣帶,形體舒緩,放開步子在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襟懷開暢,順應萬物的生機。不能濫殺濫伐,要多施與,少斂奪,這就是應該順應春天自然界能量,來養護自身生命能量的規律。

中醫最重視的就是這個“氣”字,不過只要你仔細理解,中醫每次所講到的“氣”都指向一個意義:能量。只不過這個能量不是用今天物理學的那種詞彙直接說“場”,也沒有用今天物理學的詞彙直接說“電”或者“光”,這裏所說的這個能量就是我們自身的“元氣”。不過顯而易見,有誰能說我們人類自身存在的這種能量不是能量呢。

按照太極的理論來看待事物,我們都知道,自然萬物是一個大宇宙,這個大宇宙自從產生的那一刻起就具備了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用什麼進行自我完善和運行呢?不用質疑——能量!我們人類自身是一個小宇宙,從我們降生的那個時候開始,也就具備了自身調節的功能,用什麼來進行調節呢?不用質疑——元氣,這個元氣就是我們自有的能量。

從這裏我們看到了更為生動並且熟悉的結論:我國中醫所說的“氣”、“血”充盈,陰陽平衡,關係十分準確,概念極其深刻。如果沒有“氣”——能量的推動,“血”也就無法運行,如果元氣虧損,血液運行也就不會通暢,既然打破了平衡,於是人就有了病痛。除此以外,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恰恰就是最有力地證明。現代物理學認為:

“場(能量縂稱)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是波動性與粒子性的統一”。

這麼看來:漢字“氣”的含義就十分清晰了。它的上半部份是代表了能量的波動性特徵的象形,而下半部份就是代表能量粒子性的特徵的象形。從這個文字的構成來看,它無疑是一個會意字,因為它是以兩部份象形組織起來的文字。結論:“氣”字是由兩部分象形字組織起來的會意文字。

對於“氣”字的理論考據及其證明到這裡就完成了,我深信:某年后的某天,在某地出土了一部商周以後——東漢以前的文字學著作或者與此有關的其他著作,必然能夠進一步驗證我的推斷和結論。

在原始的蒙昧時代,人類還不可能擁有現代科技手段探知自然界的諸多奧秘。然而,我國先民卻能在勞動實踐中高度提煉、進而總結出如此先進的結論,與今天高科技的研究結論竟然毫無二致,足以令今人歎爲觀止。說到這裡我要問一句:就算如今的高科技很先進,但弄來弄去竟然只能和中國古代成果打成平手,可中華祖先畢竟是幾千年前的人,請問到底是哪一個更先進了呢?記得也就是二十年前上下,微機進入中國之初,有人曾經因為當時漢字輸入困難而懷疑漢字的先進,試圖徹底否定漢字的科學性、先進性。而這多年來,我一直認為漢字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字。果然,總共沒有幾年的時間,我們中國人就發明了很多種漢字輸入的方法,就拿我自己來說,最常用的漢字輸入法就有好幾種,其中既有著名的王碼、也有拼音。不僅比起西方文字的輸入速度毫不遜色,而且完全能夠超過西方文字。在我認識的人裏面,就有人搞出了這樣的成果,只是什麽時機拿出來用的問題。二十年過去,彈指半揮間。今天我們再來看這個問題,是不是感覺很可笑呢?有人說:認為漢字拖累了中國人、漢字落後的也不少,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很有名望的人物。每次聽到有人這麼說,我就會笑著告訴他:那就只能說明這些人的名望和地位都是不真實的。如果他們真的有眼光,決不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中華先民非凡的智慧表現在漢字符號裏,足以證明我們民族的智慧與偉大,這裏僅僅是舉了一個例子而已。中華民族幾千年前的文字成果在今天依然屬於高科技,此乃不爭的事實!

三:書法與漢文字的關係

中國書法在我們民族文化生活中處處閃爍它的光輝。中國所有的藝術門類都從書法中汲取營養。書法所涉及的高度是哲學的本質,是屬於陽春白雪的藝術層面。什麼是陽春白雪呢?古人說:“陽春白雪,和者蓋寡。”叫做陽春白雪的這首樂曲因為調子太高了,太雅了,所以能跟得上的人也就太少了。書法這門藝術學問太深了,所以能懂得這門藝術的人自然也就很少了。因此我們只有認真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才能把握中國書法的深層內容,進而瞭解中國書法的真諦。

爲什麽書法這麼高深呢?用最簡單的話說:因為我們的文字本身就是陽春白雪的知識寶庫,書法就誕生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當然不是一般的藝術。

在談到甲骨文的時候,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編?自序》中說:“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細者於方寸之片,刻文數十,壯者其一字之大,徑可運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井井有條。故亦間有草率急就者,多見於廩辛、康丁之世,然雖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於其技者絕不能為……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郭沫若對甲骨文若的分析,基本上給中國書法誕生得時段做了一個界定。从这个分析里面,我们至少能够看到甲骨文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能够反映出书法的重要特点。

什麽是書法?什麽是文字呢?

最簡單地說什麼是書法,什麽是文字,拿一塊古代碑刻來說最明白不過了。碑刻的正文就是我們正在通行的文字,這就是文字的概念;在碑刻的上面,也就是被叫做碑額的位置,這就是書法——因為這裡的幾個字是主題,使用古代文字,也就是用書法寫的。這就是說,出現在實用領域,日常生活領域的就是文字;出現在藝術欣賞領域的就是書法。

我認為真正解決書法的定義問題,至少應該從兩個角度出發,一個是人文科學的角度,一個是自然科學的角度。只有這樣才會形成一個座標。有了座標裏面這個交叉的點,書法的定義就會明確起來,再也不會是其他的什麼內容了。我對中國書法的定義就是兩句話:

一、中國書法是寫意的哲學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審美表徵,也是中國美學的靈魂;

二、中國書法是運用漢字符號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的書寫材料和工具通過平面造型的方式進行綜合表現的藝術。

如果能夠用這樣的判斷和表述來陳述什麼是中國書法,至少就比目前所能看到的那些關於書法的表述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質。

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有幾件怪事,其中一件怪事就是有更多進行書法創作行為的人卻不去研究理論,而能夠研究書學理論的人又不懂得怎麼下筆搞創作。當然也有過少數的幾個人,比如蔡邕、王羲之、歐陽詢、米芾,他們堪稱理論與實踐的全才。但是蔡邕也只是史書有記載,誰也沒看到他的書法。唐代垂拱年間終於有了一位叫做孫過庭的學者,他寫的書法理論《書譜》對書法的研究可以說是很有高度,況且孫過庭繼承和發揚了王羲之的成果,他的論文用一手正宗的今草也寫得令人贊賞。即便踏破鐵鞋你也找不到關於這位元作者的詳細資料。這麼看來,《書譜》的作者肯定不是做官的人了。《書譜》裏面出現的“書譜卷上”到底是怎麼回事,到今天也還是個不解之謎。

關於書法的哲學內涵,我認為可以從孫過庭《書譜》中的論述加深理解,進而才有可能漸入佳境。他有這樣一句話:“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陽舒陰慘”出自張衡的《西京賦》,說的是對立統一規律,也就是宇宙發展變化規律,當然也就是藝術形式美的總規律。很多人知道張衡是了不起的天文學家,但卻不瞭解他還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的《二京賦》文辭優美,膾炙人口,思想性是比較高的。

書法就像大千世界一樣,處處體現著陰與陽的對比和變化,也處處體現著矛盾著的各個方面。書法所表現的這些內在因素,孫過庭認為“本乎天地之心”。

“天地之心”出自周易第24卦複卦彖辭,“複,其見天地之心乎。”對此,高亨的解釋為:“往復迴圈,乃天地之中心規律。”可見這是多麼深刻的哲學概念!

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

這裏的“窮”與“測”,都是研究的意思;“微”與“妙”都是老子的哲學術語。即:“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稀,摶之不得名曰微。”(第十四章)“常無,欲以觀其妙。”(第一章)至此,“微”、“妙”就成為哲學的極詣。孫氏的所謂“推移”一詞,源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句是:“轉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淮南子原道訓》)由此可見,推移就是指運動、變化、轉化,這正是辯證法的核心內容。唐代的書法評論家張懷瓘在他的《書議》中有這樣的一段論述,我認為他說得很準確。他說:“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樂、無形之象。”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然界運動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一些表面的資訊;而自然界內部運動的規律則深深地隱藏在冥冥之間,讓我們看不到也很難感覺到,這種情況就很像書法那樣深奧,怎麼可能是一般的情況所能形容、怎麼會是普通的智慧能夠研究得透呢?如果沒有獨聞之聽和獨見之明,就沒辦法討論這種聽不到聲音的音樂、看不到形象的形象。

張懷瓘深刻把握了中國書法的哲學內涵,在這裏他已經說出了書法的博大精深和筆墨線條的深刻含義,並準確地道出了書法所具有的本質特徵,它的確就是聽不到具體聲音的美妙音樂、的確就是看不到具體物象形象的非凡形象!

中國書法用來造形的筆墨意象之象,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一種跡化的結果。書家把心中的意象之象體現在筆墨線條上,筆墨的意象之象使線條隨著時間的展開而構成空間形式,又能讓大家在空間形式中體悟到時間的流動。這種時空轉換使筆墨造形和整體藝術構圖產生無窮無盡的變化,足以使書法超越文字範疇而生成具有筋骨、血脈、神情的生命意象之象。

幾乎每當提起中國古代文字的時候,我都喜歡用一句這樣的老話話來形容中國古代文字,叫做“天生麗質”。我國象形字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漢字的創造者們無疑就是極其高明的畫家,不僅善於捕捉對象的特徴,而且僅僅利用如此簡練的綫條就能把萬事萬物反映得惟妙惟肖,真的非常了不起。

六書中的會意、形聲、假借,也都離不開象形這個雄厚的基礎。即使是指事字,也是因形見義,不過是建立在象形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抽象符號罷了。而在指事字中,更多的字仍然是象形與符號相結合而成的字。

随著古文字向今文字演進的過程,這些綫條化圓為方,許多曲綫變為直綫,形態上也進一步趨向符號化,但仍然具有多樣化姿態和極具美感的造形特點。

秦始皇“書同文”在制定了小篆的同時,允許保留隸書在民間的使用。隸書為楷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的書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就出現在這個階段。他們之所以是中國的書聖,就因為他們能夠站在時代的最高端,變隸書成為行雲流水的二王行、二王楷和二王草,於是改革了文字,引領了時代的風尚。書聖的改革成果,為唐代楷書的成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唐代以歐陽詢、柳公權和顏真卿三大家為代表的楷書,成為中華漢字成熟的標誌。同樣都是特色鮮明的楷書,同樣都是精美絕倫的境界,但他們三家在筆劃造形乃至構圖的特點上都有著極其鮮明的自家風貌。這樣,中國就有了漢字書寫的三大楷模,而且是萬代楷模。

同樣藉助了二王的改革成果,唐代出現了兩個草書大家,這就是張旭、懷素。他們寫的書法碑大家叫做狂草,實際上狂草就是在孫過庭草書(今草也叫小草)基礎上的再發展,可以這麼說:中國書法到了這裡,真正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因為草書線條誇張飛動,比起任何書體都有更強的藝術表現力。

唐代以後,書法家的創造就好像其它領域一樣,很難再見到那麼引人矚目的成果。宋徽宗的瘦金書雖然可以是一種創造,但它畢竟屬於楷書,就好像北魏的碑刻那樣,僅僅是在風格上的創新而已。

爲什麽說書法和藝術就好像孿生姊妹,誰也離不開誰呢?因為書法雖然來源於漢字並且以漢字為表現載體,但在漢字的發展演進過程中,書法和漢字是無法脫離的,書法對漢字的不斷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有人關心:過去是這樣,今後還會是這樣嗎?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當一段歷史時期找不到路走的時候,至少應該向清朝學者那樣保留現有的文化成果。如果不是這樣,我們都可能看不到秦始皇時代的文字書法是什麼樣子了。

中國書法在當今時代來講,無論在理論或是實踐都存在很多誤區和嚴重的欠缺。因此,作為一個有志於書法的人,很早就萌發了填補歷史空白、著書立說的想法,只是因為沒有機會。改革開放到來了,經過一段思考,我終於鼓起勇氣辭去了國家機關職務,做一個真正的學者。為了完成《中國書法構圖學》這部學術著作,從年開始就跑到黃河長江採風充電,年開始我6年閉門不出,終於在年底完成了著作。年3月2日《北京晚報》以《字癡弘濤》為題,用了一個整版的篇幅介紹弘濤這些年在做什麽。其中有一個小標題《爲什麽當代沒有大家》引起很多人注意。其實這就是我的學術觀點,也不可能是針對什麽人的。有朋友就對我說:“報紙這麼寫肯定會使一部份人有想法,或排擠你。”我朗聲笑了起來,沒說話。因為我想:如果是不做學問專做壞事的,就會那麼做,而一個人要做什麽事,都是要對自己負責的。我只要做自己該做的,心裡沒有愧疚便好了。古人有句名言:筆墨當隨時代!我認為這更是對書法人的具體要求!

我將用此生的一切努力來爭取達到到這個目標!

在各位方家面前我僅僅是個年輕的學者,彙報當中一定難免有不少錯誤和不足,希望各位不吝指點。

謝謝大家!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点
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fz/7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