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消失的年味祭灶扫房子年货春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745.html

文/晏砚砚

过年,远方的人如候鸟飞回故乡的怀抱。过年,辛苦了一年的人去外面的风景中放松一下心情。要不是因为去年突然而至的疫情,以及今年仍在警惕着的病毒,新年,终归还是我们最热闹的一个节日的。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脚步近了。

今天去采购,想着早上也许人会比较少,没想到一走进超市,却见大清早已是人潮涌动。是啊,小年一过,新年的脚步就更快了,家家户户的冰箱都塞得满满的了。我觉得那些有故乡的人此时可谓幸福,毕竟乡下的春节内容会更丰富一些,可是城里,却清冷了许多。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歌谣仿佛是久远岁月里一抹呼唤,让我们忍不住想要回头望一望。

那些老传统老习俗,已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毕竟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事情已经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味越来越淡,这是所有人都深有感触的,也常常会觉得遗憾的,但是盼望新年到来的热切心情,却一年一年地不会变。

年味,只能去记忆里搜寻,去书本里、故事里、老辈子人的叹息里聆听了。人们常常觉得很多老传统不能丢,可是生活又不会带我们回到一模一样的从前,时光如水,带来新的,抹去旧的。

那么,就让我们打开岁月尘封的往事,再去一睹那老北京街头巷陌里千百年来的年文化吧。下面这本书,是一个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

1《北京的春节》作者简介:何大齐,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

书籍介绍:精装硬皮,66页,图文结合。

2内容丰富、详细。

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到二月二龙抬头,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都是老辈子过年的习俗。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绘作,有如打开一本新年的日历,让我们踩着年的鼓点,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图文结合

左侧图画:何大齐的北京风俗画系列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有良好的口碑。

右侧文字:以第一人称写就。不仅详细介绍了每一种民俗的传统来历,还有作者的个人记忆,仿佛把我们又带回了从前那个物质生活不丰富的年代。正因为日子不富裕,过年就显得尤为重要,祭灶、买年画、贴春联、放鞭炮、说吉祥话等等颇为禁忌的行为,都是老辈子人对于新年寄予了万象更新的厚望。

4倍感熟悉

就拿这幅扫房子来说吧。图画中人物的衣着、屋内的墙面炉子、房顶上长长的灯线下的灯泡、木门窗木凳子水桶、棉帽子棉手套白套袖,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的那间老房子。那时住在平房里,冬天生火,炉子周围的墙面以及房顶总是脏呼呼的,到了年底要扫房,打烟囱、洗洗涮涮,忙得不可开交,炉子上烧着热水,热气腾腾的屋子,炸油条炸麻花炖肉,大人有好多事要做,小孩子打下手。

过去的年是真的累,因为要做的家务活太多了,小孩子也不能免掉责任。有些事做得很开心,有些事却觉得满腹委屈。可是现在想想,过去的年味之所以那么浓,不就是在这辛苦中得来的吗?只有参与才有乐趣,只有忙碌才能真实。

过年了,把所有的厨具都清洗一遍,从头到脚换一身新,跟在大人的身后去贴春联,买鞭炮,包饺子,拜年……呵,没完没了的事情可以做。

5大年,好大的年

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息,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过了初一还有初五,十五,二月二,大人带着孩子去看花灯,看走高跷,看大头娃娃秧歌队。怎么就那么热闹呢?

我们的年,去了哪里?我看着书,陷入回忆。

晏砚砚:自由撰稿人,多家报纸杂志发表散文、随笔、书评、儿童文学等作品,部分作品入选各类丛书,一些文章获奖,部分作品成为教学试题。幽默儿童幻想故事《罗朗的故事》在《智慧少年.故事叮当》及其他杂志持续连载。

真诚写作,以读书写作在世间披荆斩棘。各大自媒体平台同名“晏砚砚”,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fz/13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