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3159.html
上联:妙手回春医百病;
下联:灵丹济世乐千家;
——李永平舅舅的佳作
上联:熟地迎白头益母红娘一见喜;
下联:淮山送牵牛国老使君万年青;
——李永平舅舅的佳作
我一直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讲的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记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母亲所居住的农村也跟着过很幸福的生活,每天大伙都可以吃饱喝足。当时她们村的饭堂一位厨师看到大家吃起饭来十分浪费,十分痛心,就把别人认为是不好吃的“焦锅巴”留起来,并晒干后用布袋装起来,几年时间就装了几大袋。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就是觉得浪费太可惜了。
到了六十年代全国大困难时期,农村都陷入了无粮可食的状况,母亲所在的村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正当大伙都每天饿着肚子时,这位厨师想到了当年留下的晒干“焦锅巴”,就把它们拿出来。这时这些饿坏了的村民才知道粮食的重要,把这些“焦锅巴”也当成宝贝。这样,这位好心的厨师救了一村的人的命。
母亲讲的这个故事我一直记得,现在的青年人可能没有经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背景,所以没有办法体会到吃“焦锅巴”的难堪。以前几乎每个家庭都知道什么是“焦锅巴”,尤其是经历过上世纪自然灾害和困难年代的农家人,对“焦锅巴”的印象尤为深刻。那年头,生产粮食的农家人无法满足填肚之需,干饭就愈显可贵起来。偶尔过年过节,别说大米饭,就是那烧的过火,结成焦黄色的锅巴也是小孩子求之不得的美食。城乡居民都很穷困,锅巴一般不让人随意吃完,往往把锅巴积攒起来,晒干收藏,留待春荒活紧之时,充粮度饥。所以,安徽境内沿江及皖南一带有些人家吃饭时是不准吃锅巴的,他们称锅巴叫“靠山”,看作抵挡饥荒灾害日子的“依靠之山”。
我对于“焦锅巴”也有很深的体会,由于我小的时候胃功能并不是很好,那时吃饭时发现这些“焦锅巴”却很对我的胃口,吃饭时我就经常到最后一个盛饭,这样就可以吃到想吃的“焦锅巴”。当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觉得吃“焦锅巴”很香,我也没办法深究其原因。到了读初中时,我考进了全市最好学校——金山一中,但学校离我家很远,当时每天上学走路大约二十至二十五分钟。当时学校并没有让学生吃饭的饭堂,中午回家就成为难题,好在我母亲在市彩瓷厂工作,彩瓷厂离学校很近。母亲就告诉我,中午放学后到她单位一起吃饭。
原来,母亲她们在彩瓷厂工作时,彩瓷厂烧瓷器的火窑温度很高,母亲她们就发现把适量水和米放在小提罐里,放在窑旁边,就可以煮熟饭,所以她们经常几个人自己煮饭吃。这一次,我到母亲的厂里跟她们一起吃饭。我惊奇地发现,母亲她们煮的这些干饭锅的四周有一层厚厚的“焦锅巴”,比家中的“焦锅巴”还均匀,吃起来更香。
不久前,我在旧书店淘到这本《食物中药与便方》,里面有一篇写到“焦锅巴”的治疗作用,就勾起我小时候的回忆和疑惑。我一时心血来潮,决心探究一下这不起眼的“焦锅巴”的所有效果,表扬表扬它。
一、“焦锅巴”的起源。
在没有电饭煲之前,哪家煮饭不糊几次锅?这糊了的锅底,就是“锅巴焦”,四川人叫“焦锅巴”,江南则叫“焦饭滞”。
锅巴的起源在安徽。《北京晚报》年6月4日曾载李知文先生《“锅巴”考源》一文,认为锅巴本作锅粑,原是带有地方色彩的皖语中的一个词。桐城派晚期文学大家姚永朴所著的《旧闻随笔》可证,其中所记汪志伊的嘉言懿行———《汪家门制军》,有这样一段记述:太湖李木山(长森)与公(指汪志伊)同时居官,并有廉名,时人称为汪白菜、李锅粑。锅粑,皖语,谓锅底焦饭也。据此可知,现代汉语的“锅巴”是由皖语中的“锅粑”演化而来的;“巴”并非“粑”的简化字,如糌粑并未简化为“糌巴”。我们在品尝着酥脆松香锅巴的同时,考其渊源,也可看出皖人对民族食品和词库的小小贡献。
二、“焦锅巴”的治疗效果。
虽然《本草纲目》不载,民间以焦锅巴入药则久矣。也有的把它叫锅焦(《纲目拾遗》),锅粑(王玷桂《不药良方》),黄金粉(《纲目拾遗》)。《纲目拾遗》中谓:"味苦甘,性平。"功用主治:"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内服:入丸、散。
“焦锅巴”有和中、健脾、消食、止泻之功,或以水煮成焦锅巴粥,则焦苦之味全无,竟成焦香可口之味;或以之为细末,1日3次,每次1勺(约10g),开水送服,其效奇佳,不花一钱,无任何毒副作用,可以放心地用,勿以其为寻常易得之物而轻贱之。
解放前,有一位商人在成都做生意蚀了本,搭“黄鱼”车到了绵阳,两手空空,颇以没有回家的路费发愁,忽然听说当地许多小孩子患腹泻,延医吃药,全然不效。他灵机一动,想起蒲辅周先生告诉他的一个单方来,便在饭铺里讨些焦锅巴,晒干,研细,包成10g一包的小包,沿街叫买,居然吃一个,好一个。他由此而赚到路费,风风光光地回了梓潼。
《蒲辅周医疗经验》(,人卫版)载:黄金膏(又名锅焦丸),即以焦锅巴为主药,辅以山楂、神曲、砂仁、鸡内金、莲子之类,谓“此方性味和平,无论男女老幼,中虚脾弱,肌肉消瘦,久患下利(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俱可久服”。由此可证上述传闻是有其依据的。
清代《种福堂公选良方》也有一张方子叫“玉露霜”,用陈米锅焦g,炒白术60g,陈皮45g,莲肉、苡米各g,糯米、绿豆各g,均炒熟,研粉,每服60g,1日2~3次,滚开水调服,主治老人脾虚气弱,食少便溏。
与叶天士同时的缪遵义的“四五培元粉”(百合、芡实、山药、莲肉、苡米、谷芽、麦芽、神曲、砂仁、粳米、焦饭滞)也用它(见《清代秘本医书四种·松心医案笔记》)。
三、流传下来的经典良方。
1、小儿常用健脾消食:锅焦(炒黄)3斤,神曲(炒)g,砂仁(炒)60g,山楂(蒸)g,莲肉(去心)g,鸡肫皮(炒)30g。共为细末,加白糖、米粉和匀,焙作饼用。(《周益生家宝方》锅焦丸)
2、治老幼脾虚久泻不愈:锅焦(为末)g,莲肉(去心,净末)g,白糖g。共和匀,每服三、五匙,日3次。(《梁侯瀛集验良方》)
3、治白泻不止:干饭锅粑60g,松花(炒)60g,腊肉骨头(烘脆)15g。共为末,砂糖调,不拘时服。(《种福堂公选良方》)
4、治老人脾泄:白术(炒)60g,陈皮45g,莲肉(去心)g,薏苡仁(炒)g,糯米(炒)1升,绿豆(炒)1升,熟陈米锅粑(炒)1升,糖霜量加。共为末,每用二、三钱,滚水调匀服。(《行箧检秘》玉露霜)
四、令人吃惊的科学道理。
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结果,“焦锅巴”中竟然还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E、纤维素、钙、磷、铁等矿物质。由于“焦锅巴”是经过低温持续烘烤所结之物,所以很容易消化,被人体所吸收;更加令人吃惊的是,“焦锅巴”还能吸附肠腔里面的废气、水分与细菌等毒素,可以达到收敛止泻的功效。中医认为,“焦锅巴”具有养胃,补脾,强壮、滋润身体等作用,很适合病后调理。
“焦锅巴”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病后消化障碍、微弱、慢性胃炎、胃胀吃不下饭、消化不良等等都可以试试锅巴。由于“焦锅巴”比较干,可以用“焦锅巴”煮粥,既不伤胃,又保留其食疗效果。
五、并非穷人的专利。
“焦锅巴”并非是穷人的专利,只有穷人才会吃“焦锅巴”。其实还有很多富人也喜欢吃“焦锅巴”。据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一家小饭店用餐,就吃到用虾仁、鸡丝、鸡汤熬成的卤汁当场浇在油炸的锅巴上,顿时炸声大作,浓香扑鼻,乾隆一尝,觉得香脆可口,食趣盎然,便问这是何菜,店主笑道:“这叫平地一阵雷。”乾隆脱口而道:“此菜可称天下第一菜。”从此,“天下第一菜”成为许多地方保留的传统名菜。如今,饮食业已广泛采用锅巴做菜,口蘑锅巴、鱿鱼锅巴、海参锅巴、干贝锅巴、鱼肚锅巴,烧料大同小异,不一而足。
而清代慈禧太后晚年由于过食荤腻,肠胃欠佳,常有“饮食半膳不香”“精神软倦”“大便待溏”“腹中作泻”等症,听说“焦锅巴”具有消食健胃的作用,这个“老佛爷”几乎无一日不食。她最喜欢的是粳米锅巴,有时干吃锅巴片,有时用锅巴配料做成菜,有时研末调服。御医还曾经拟过“粳米饭锅巴焙焦,研细末服用”的处方。中医学认为,黄色食物五行属土,对应人体脾胃。锅巴色黄入脾,能够厚肠胃,助消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健脾、消食、止泻。如《本草纲目拾遗》中有锅巴“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的记载。
六、可以治疗小孩消化不良。
锅巴也能够治疗小孩子的消化不良,还可免去用药之苦。那么怎样食用锅巴来治疗孩子消化不良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常做点锅巴粥给小孩吃,可以取粳米50克,锅巴50克(粳米、小米皆可),山楂、白糖各适量。将粳米淘净后与山楂片加水煮粥,待粥七八分熟时,加入掰碎的锅巴一起煮熟,调入白糖即成。这会使锅巴不再那么硬,但依旧保持着药性的甘苦之味。如果孩子已经好几岁了,咀嚼能力没有问题的话,也可以把锅巴当小零食给他吃。对于年龄偏小,咀嚼能力不是很好的孩子,还可以把锅巴研成细末,每天取1勺,约10克,用开水调匀送服,每天3次。总之,给孩子吃点锅巴,健脾胃,止腹泻,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经常腹泻的孩子很有帮助。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一位朋友听说我在写有关“焦锅巴”的文章,就告诉我她的女儿小时候最喜欢吃“焦锅巴”,她们总是用电饭锅煮饭时间放长一点,然后把“焦锅巴”拌着酱油来食。我告诉她,你们太聪明了,当时这种吃法是最健康的,它对胃口很好。
七、几个注意在点。
“焦锅巴”虽然好吃,但还是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一)做“焦锅巴”时,煮饭附着于锅底之焦饭,以焦厚者为佳。焖米饭的时候,由于火候和锅的原因,通常是电饭锅,经常在锅底形成一层又干又硬,有时候略带黄色的物质,被称为锅巴。如果不严重可以用铲子硬铲下来,实在不行则可以用水浸泡。锅巴需要在焖米饭时掌握好加水的程度,并且注意不要超过时间。
(二)干嚼锅巴时,必须细嚼慢咽,因此,口腔里也必须分泌大量的唾液酶,这样既可帮助脾胃消化吸收,又能促进肠胃蠕动,提高肠胃的功能。锅巴焦入菜,即有名的“锅巴肉片”,这道菜又称做“天下第一菜”。其做法是将锅巴焦糊的部分温水浸后除去,晾干,放油锅中炸酥,然后迅速地浇上肉片、滋汁——哗啦啦一声,香味四溢。于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在大后方的生性幽默的四川人,又给这道菜另起了一个名字:“轰炸东京”。
(三)“焦锅巴”虽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当“焦锅巴”烧糊得太严重时候会产生了一种致癌物质-苯并(a)芘,它是世界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毒物之一,这时的“焦锅巴”是不能吃的,长期吃的话就有可能导致癌症。
(声明:以上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工作室删除。)
追踪正在消失的养生食物(14):水中佳品“芡实”!
追踪正在消失的养生食物(15):酸酸的“李子”少人吃了!
教你火眼金睛识有害食(药)物(1):淡盐水里面为什么有一股药味?
亦药亦养的食材(1):潮州人把南姜用得淋漓尽致!
亦药亦养的食材(2):咖喱饭不仅美味,而且健康!
追踪正在消失的养生食物(11):母亲煮熟的菱角市场上难见踪影!
追踪正在消失的养生食物(10):让人难于忘怀的抗非功臣——“民间圣果”桑椹!
腹部自有乾坤(1):古代圣贤为什么认为人体的“丹田”在腹部?
第三只眼看细菌(连载五):有屎以来,它一直是我们的最好药物。(是何方神圣,看了大便知。)
正在被遗忘的珍贵中药(1):中药“伏龙肝”有伏龙卧虎之功!
失去美味和养生的食物(6):是谁让“酸菜”背上致癌的污名?
患食道癌父亲抗癌三十年启示录(医昭夜谈癌症并不可怕之二强烈推荐)
失去美味和养生的食物(5):“鱼饭”能运输到各地的秘密!
陈伟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fz/1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