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里的大北京
街头巷尾都是浓浓的年味儿。
在地坛公园,
由《北京晚报》举办的“北京·年轮系列影像展”,
又双叒叕和大家见面啦!
这是《北京晚报》在地坛庙会推出的第八季影像展。如今,过大年、逛庙会、看影像展,渐成地坛庙会的“新年俗”,影像展已然成为地坛庙会的一大文化看点。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北京晚报》创刊六十周年,《北京晚报》也以此时间节点为脉络,推出“大时代里的小日子”老照片展与“见证初心六十年”老版面展以飨市民。
其中,“大时代里的小日子”老照片展,展出的内容都是《北京晚报》记者拍摄的一百余幅照片,反映了年至年北京百姓的生活变迁及京城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致敬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拉开了《北京晚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你看,这不鞠萍姐姐嘛!”
直击参观现场
“你瞧瞧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长安街,远处的国际饭店还正在盖呢”;
“儿子,爸爸放学时候就喜欢看人家打这种一块钱一盘的露天台球,你没见过吧”;
“这是鞠萍阿姨,不不鞠萍姐姐”
……
在正在进行的地坛庙会上,一组老照片展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虽然不远处的小吃街不停地飘香诱惑,但展板前围观的市民还是越聚越多。
85岁退休教师李奶奶是被孙子推着来的,虽然天气寒冷,李奶奶却一幅一幅认真看,边看边给周围人讲,回忆老北京往昔,李奶奶一字一顿地说:“《北京晚报》是我们老百姓的报纸,这个展览办得真好,有历史感,有文化内涵,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北京生活的变迁,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来自浙江金华的陈康赛先生,来北京也已经十多年了,以前都是带孩子一起回老家过年,今年第一次带着11岁的儿子在北京过年,就来逛逛北京的地坛庙会。
看到这个影像展,陈先生指着其中自行车的那张照片,对他的儿子讲:“小时候,爸爸就是坐在爷爷的自行车上看世界的,你们现在都坐在汽车里,跟那时候感觉完全不一样,你不知道,那时候我坐在爷爷的自行车大梁上,他带着我满世界跑,可稀奇呢,很骄傲的。”
陈先生还说,父亲的自行车,就是那时候用票买的,和照片上一样。虽然现在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了,的确方便得很,但是就是少了那份和家长在一起的亲密感觉。
来自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两位小同学,6岁的吴嘉琪、7岁的刘奕萱和妈妈一起逛庙会。走到展览前,小嘉琪突然指着运煤女工那张照片大声问妈妈,“妈妈,这个藕怎么是黑色的?”周围游客一阵笑声。妈妈弯下身子笑着解释说,“这个不是藕,这个叫做蜂窝煤。妈妈小的时候,是没有暖气的,到了冬天,都是用这个蜂窝煤来取暖的。”
小朋友又问:“那为什么上面也是一个洞一个洞的?”妈妈解释:“那是因为更利于燃烧啊,多一个洞就能多一层热气,有这么多洞,就能很快地暖和起来,就跟咱家的暖气片一样,片多就是暖和。”
带着大红色围巾7岁的小奕萱指着那幅西游记剧组拍摄的照片,认认真真地对妈妈说,“上次,我们学校开学典礼的时候,校长还请他们去我们学校了呢,那个戴着一颗颗大珠子的沙和尚到我们学校里来了。我还摸到他的大珠子,可沉可沉呢!”
在街头台球的照片前,来自陕西的张鹏先生,抱着女儿看了好半天。他说,他是一名70后,大学考到北京就一直再也没离开,当时在北京的街头巷尾,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一局”,有时候兴致上来,能玩上七八局。现在玩台球得去台球厅了,真没那感觉了,那时候,看的人比玩的人多,围着一圈人看你打,你是越打越来劲。
“你看,这不鞠萍姐姐嘛!”一对近六旬的姐妹,带着女儿也来逛庙会,其中刘艳莉阿姨就指着其中的一张照给外甥女看,女孩立刻叫道,“还有董浩叔叔呢!”说着三人都是开心一笑。刘阿姨又指着房产证那张照片对女孩说,“看看,那之前都是分房子,你没赶上吧?”紧接着,又指着下面那张收音机的照片唱起来,“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曲舞!”另一位阿姨指着台球那张照片对女孩说,“你表姐那时候才四岁,她爸带着她在街头看人家打台球,她也不懂,回家就把鸡蛋摆在桌子上,拿棍都给我捅了。”
刘阿姨又走到凭票买自行车那张照片前,一把拉过老姐姐,“姐,你还记得不,那时候带鱼凭票买是三毛八。”“对,我记得,那时候咱爸让我去排队买肉,排一回队两毛钱。”“是,是,买回来的都是大肥肉,又吃肉吃又有油用了。”一旁的女孩一脸迷茫,看看母亲又看看阿姨,“我都不知道。”三人又是哈哈一笑。
吴先生是福建人,上世纪80年代因学习成绩优异留京,看完这些图片,感慨万千:“北京就是我的家,我见证了她日新月异的变化,因为曾经过,才知幸福味,更怀中国梦。我们不仅要知道从哪里来,更要知道到哪里去。
这场展览吸引众多的北京观众驻足品味、重温身边的点滴变化,大批外地游客通过展览感受了北京人生活的变化。
据庙会工作人员徐岩介绍,在庙会前一周,这个摄影展就已经布置妥当了,当时就有不少的周边居民围在这里看。庙会这两天,观看的人更是多,一点不夸张,看展览的人真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天至少吸引了十万的游客观展。为了保护好展览现场,保证更多的游客有序观看,庙会专门配备了十人的保安力量对现场进行秩序维护。
接地气儿的图片
呼应历史节点
鉴于改革开放这一题材很难在一次展览中照应周全,于是,《北京晚报》策展团队另辟蹊径,选用一批接地气的图片来呼应重要历史节点。比如,由《北京晚报》著名记者司马小萌拍摄的年恢复高考历史图片,虽然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头一年,但作为重要“先兆”依旧入选本次展览。
在总计余幅老照片中,既有改革开放之初的时装秀、凭票购买自行车、“围观”电视机、排队抢购、喜迎亚运会、寻呼机上市;40年间每十年的城市新貌,也有一批自带时代符号的知名人士、社会群体的老照片亮相;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胜利日大阅兵等京城发生的国家大事也有呈现。里面的每件事都与北京市民息息相关,都是曾经经历过渴望过但又成为历史的。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首从前,方觉今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可以说,本次展览也是本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推出的诚意之作。而在方泽坛西侧主干道,“见证初心六十年”老版面展则是本报与广大读者共同的私家回忆。
“柴米油盐酱醋茶晚报”曾是几代读者的生活必需品,而今年3月,《北京晚报》也将迎来创刊六十周年,并将在北京国子监举办大型回顾展。作为本次展览的预展,地坛庙会期间,《北京晚报》也推出相关老版面,提前与老读者共同回忆相知相伴的一甲子。
老版面展分为“创刊立业”、“复刊发展”、“见证记录”、“传承坚守”、“责任践行”、“与您同行”、“融合发展”七部分。在每个主题中均以时间为轴,以与《北京晚报》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为点,用《北京晚报》的发展历史来还原北京城市60年的发展进程,用一张北京人最喜爱的报纸,来回馈几代读者的关爱。
这次展览有哪些有趣的内容?
先来一睹为快吧!
大时代里的小日子·京城掠影
(——)
年,虽然是年的事,但我们更愿意把这件事拉进改革开放40周年的回顾里。这一年,高考恢复。司马小萌摄
年,怀柔水库。在当时,这里是一个遥远的存在。司马小萌摄
年,春节,崇文门菜市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年,北京的一场时装发布会。司马小萌摄
年,练摊儿。老北京人印象深刻。张风摄
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后回京。里面的人你还认得出来吗?司马小萌摄
年,凭票供应的自行车。在当年这可是一个家庭“三转一响一咔嚓”级的大件儿。
年,玉渊潭公园。司马小萌摄
年,“样板儿”公交。张风摄
年,送煤女工给天坛西里居民送煤。女工啊……
年,天安门广场,国旗班护旗归来。张风摄
年,国庆游园会。司马小萌摄
年,家里添大件儿了。司马小萌摄
年,北京十渡。张风摄
年,丰收。司马小萌摄
年,西游记片场。谁曾想,这哥几个占据了几代孩子的暑假荧屏。翟伟摄
年,听说合作社来了一批新肉。张风摄
年,慰问最可爱的人。他们刚刚从战场走来。翟伟摄
年,北京的家庭旅馆。现在叫民宿。翟伟摄
年,北汽出租汽车公司,6毛钱一公里。其实,在面的出来前,北京的出租车挺高档的。翟伟摄
年,一场雪后。翟伟摄
年,“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这广告语曾红火一时。翟伟摄
年,北京游乐园开业当天。
年,北京长安街。王希宝摄
年,接线员忙而不乱。
年,考交规。翟伟摄
年,北京街头的台球摊。一块钱一盘儿。张风摄
年,北京日报推出电脑新闻。鲍道微摄
年,房子除了分,还可以买了。司马小萌摄
年,石板上的国球。翟伟摄
年,鞠萍姐姐和七巧板是孩子们的念想儿。翟伟摄
2月16日至2月20日期间,
您可移步地坛庙会东门内主干道,
观看老照片,
来一场时空穿梭之旅。
文字北晚记者曹小彧通讯员陆萍王秀宇
图片/视频北晚记者胡铁湘
综合新视觉影社
编辑苏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