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阅读量76万+
世界水日!听听北建大团队的“走河”奇遇
春湖落日水拖蓝,
天影楼台上下涵。
十里青山行画里,
双飞白鸟似江南。
明代才子文征明曾用这样的诗句,描绘北京湖光山色、水陌纵横的水乡美景。
亿万年前,古老的永定河从这片大地上蜿蜒而过,留下了数不尽的河流湖泊。北京城就诞生于这片河网池沼之上。
从琉璃河旁的古燕都城,到莲花池畔富丽堂皇的金中都,再到积水潭侧宏伟的大都城和明清北京城,城市的每一步变迁都离不开水的牵动。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也为今天的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沧桑的古桥,秀美的湖泊,蜿蜒的河渠故道,清澈的山溪涌泉,林立的祠庙碑刻……古老的印记承载着北京的水韵风情,也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今天,世界水日;
本周,中国水周。
来听听北建大人水城寻踪的故事。
《北京水文化遗产》
最近十来年,为了记录下北京城现存的珍贵水文化遗产,我校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崇臣带领北京水文化遗产团队通过“走河”,遍访本市16个区处水文化遗迹,总行程达公里,积累文字50万字,基于调研数据建立起“水美北京”“北京水文化遗产”两个北京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基本盘清了本市水文化遗产“家底”。上月底,团队启动“追本溯源”——北京河湖水系“走河”主题活动。
就在今天,团队迎来“新成员”,来自府学胡同小学的二三十名小学生也参与“走河”实践,孩子们沿玉河而行,观察水生态和水质,追溯河道和古桥历史,并通过无人船探秘“水底世界”。
十多年搭建两大数据库
在王崇臣团队中,调研北京水文化遗产点,被大家简称为“走河”。他说,“走河”起初是个人爱好,年儿子出生后,为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并满足自己对水环境变迁的浓厚兴趣,他顺着亮马河,一边“遛娃”,一边观察沿岸环境、收集历史和现状资料。
渐渐地,一大一小的身影旁,出现了来自学校各个院系的博士生、硕士生甚至刚入学的本科新生,这些同样关心北京水文化的师生们将“走河”固定了下来,通过“水美北京”项目,“小打小闹升级成了专业活动”。
年,王崇臣带领团队申请到“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根据北京市水文总站列出的目录,他们确定多个调研地点,之后开展了系统科学的“地毯式”探访。
每次调研前,案头功夫必不可少,团队师生需要翻阅文献资料,清楚地了解遗产点概况、历史沿革、方位等基本信息;实地探访时,既要“眼观六路”,又要“耳闻八方”,拍摄周围环境、观察水质情况、访谈周边居民、记录详细位置和保护级别等样样不少;回校后,则需根据见闻整理水遗产点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未来的保护举措。
据统计,几年下来,团队十几名成员走访了北京16个区处水文化遗迹,总行程达三千公里,拍摄图片1.4万幅,积累文字50万字。王崇臣说,我们把五大水系(含六海八水)的北京所有重要的水文化遗产全部实地走了一圈,并建立起“水美北京”“北京水文化遗产”两个北京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
打开北京水文化遗产网站,古老的护城河、秀美的颐和园等“大片”美景映入眼帘,团队将北京水文化遗产分为河渠故道、园林湖泊、桥闸设施、泉池古井和祠庙遗迹五类,分门别类梳理其历史沿革、功能、文化特色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呈现。
北京水文化遗产数据库
水美北京数据库
科普讲堂开进大中小校园
依托于两大数据库,团队将水文化遗产资源与城市建设最前沿成果相结合,积极开展水文化科普活动:依托北京建筑大学,面向大学生开设了《北京水文化》通识课;针对本市中小学生,则设计了《北京水文化遗产》科普讲座;团队师生还走进史家胡同小学、中学、广渠门中学、门头沟潭柘寺中心小学等学校开讲,最近几年已为本市中小学生授课五六千人次。
3月1日,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基于此,王崇臣决定启动“追本溯源”——北京河湖水系“走河”主题”活动,选择一些重要水系重走一遍,从亮马河起始,行程涵盖通惠河、潮白河、温榆河、长河、南北护城河、坝河、金水河等,相关活动已被北京晚报报道,经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推送后,阅读量超过76万,点赞量超2.8万。
学习强国报道
北京晚报见报版面
团队目前已“走”过亮马河、长河和三里河,接下来,计划每个月走一到两条河流。在路上,团队既会探究历史河湖水系在古代洪涝防护、灌溉、引水等方面的经验智慧,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wbls/1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