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行为先到注重活力北京的街道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9月15日,《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正式稿出台。经过近一年的飞速发展,共享单车在北京的野蛮生长被按下了暂停键。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的高级工程师李爽看来,共享单车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种种问题,让长久被忽视的自行车交通重新回到了社会公众的视野中来,骑车人在道路上的权利与体验重新被广泛   早在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下称北规院)就开展了“诗意骑与行”主题调研活动,市民普遍反映,北京骑行与步行环境距离“诗意”太过遥远——

  问题主要集中在步道和自行车道太窄、走路或骑行太晒、行人过街距离长、公共服务设施少。

  “城市路网中的快速路和主干路是连接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其在规划设计上更多地考虑了机动车的通行,而次干路和支路是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微循环,同时更是承载人日常活动的场所,以服务功能为主。”

  李爽说,在过去已建成的道路中,往往以机动车的快速通行作为首要目标,对于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的体验和感受一直以来被忽视。

  共享单车使用的热潮,倒逼对于骑行空间改善的   年,英国女歌手凯蒂·玛露的歌曲《万辆自行车》一经发行便成为排行榜上的冠军。

  在这首歌里,她唱道:“在北京城里有万辆自行车,这是个事实,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

  其实,自行车的巅峰期并非新世纪的头几年,而是上世纪80年代:年,北京约有63%的交通出行是由自行车完成的;从年开始,使用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就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直至年,这一比例降至12.1%。

曾经小汽车对每个家庭来说是非常奢侈的物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小汽车普遍进入家庭。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对交通工具的效率和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人的出行变长,小汽车的使用比例也就越来越高。”

  李爽说,受到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冲击,城市发展饱受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的困扰,导致人们将视角更多地聚焦在机动车的通行与停放上,路权分配自然也向机动车倾斜,相对而言骑行环境不断恶化。

  综合上述原因,自行车出行比例逐年下降,自行车大潮就逐渐消失了。

  “即使骑行的人少了,北规院也一直在   李爽介绍,从年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就一直倡导建设以步行、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系统,后续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均强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对其进行鼓励和倡导。

  后续为落实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相关要求,保障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善出行环境,北规院开展过一系列研究。

成果包括:

专项规划《北京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规划》(年),构建了安全、连续成网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路网系统;

地方标准《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年),涵盖对城市道路空间利用的规定及要求;

典型案例,先后开展了9个片区共60余条道路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改善方案的编制工作,试图重塑安全、活力、绿色、健康的街道,为其他道路的实施提供范例。

 李爽说,对于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的相关规划工作一直没有停过。

其实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市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步道与自行车道网络,每一条市政路在规划之初均按规范要求设置相应宽度的步道与自行车道,只是后来被机动车的停车以及不按照规定放置的附属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挤占了。”

改造地安门外大街

1/60的成功

  在这60多个案例中,最成功的案例要数地安门外大街了。

  地安门外大街位于北京市传统中轴线的最北段,是连接什刹海、南锣鼓巷与外部道路的主要通道,全长米;

  中部有什刹海地铁站,并有地安门站、鼓楼站两处公交站点,营运7条公交线路,在城市路网中规划等级为次干路。

  李爽告诉北京晚报,这条路在改造之前,机动车与自行车混行、乱停车现象严重,基本没有自行车通行空间。

改造前后的地安门外大街

  同时,由于受两侧建筑及台阶影响,人行道较窄,最窄处不足2米;道路附属设施缺乏协调管理,既影响行人通行,也影响了景观风貌。

  在“十二五”期间什刹海地区的整体升级改造中,地安门外大街成为重点的改造对象。

  改造前,地安门外大街有三条机动车道,每条宽度为3.75米;两条非机动车道,每条宽度为3米,与机动车道之间用交通标线分隔;两侧步道(含行道树设施带)分别为3米与2.5米。

  项目组以提升街道活力,改善行人和自行车的出行环境作为首要目标,对道路空间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

  在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空间不够的情况下,选择压缩机动车通行空间,将原3条机动车道缩减为2条,每条车道宽度由3.75米缩至3.5米;

  为了避免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停车,安装机非隔离护栏,留出2.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

  为保证充足的步行空间,将两侧步道分别拓宽为6米与4米。

  为了拓展步行空间,对沿街建筑前区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改掉前伸过多的台阶;

  同时,将路灯、电箱等公共设施统一放置在设施带中,避免“十步一处梅花桩”。

改造前后的地安门外大街

  除此之外,为了更加人性化、改善整体环境,还设置了座椅、增加了绿植和花坛。

  李爽称这次改造为地安门外大街的“华丽变身”:“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十年间,为何改造难?

  但令人遗憾的是,十余年间对于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环境改造的规划实施的寥寥无几。

地安门外大街的成功,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目前对于既有道路行人和自行车出行环境的改善中,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施机制,缺少统筹协调道路红线空间内资源利用的部门。”

  李爽介绍,地安门外大街的改造由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委托道路规划、道路设计、景观设计等单位同步开展道路改善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由其出资负责道路改造、沿街建筑风貌整治等实施工作,并由西城区政府牵头负责协调各相关部门,推动方案的实施。

  以融合了交通、景观、建筑、风貌等多专业的道路综合规划设计方案为支撑,再加上强有力的统筹部门和充足的建设资金支持,才保证了地安门外大街的顺利改造。

  另一个案例,海淀南路的改造相对来说就曲折许多。

  海淀南路是连接海淀黄庄与稻香园桥的城市主干路,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基础条件较好,但细节上有待改善。

  在北规院编制完成的改造方案中,提出了展宽步道、恢复机非隔离带、增加阻车桩与自行车停车架、调整路内停车位施画位置、挪移报刊亭等18项措施改善行人和自行车出行环境。

海淀南路改造前

  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作为牵头单位,自年2月9日至年10月31日期间,共组织召开推动项目实施的协调会约26次,但最终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协调相关部门难度大等原因,最终仅实施了部分改善方案,18项措施中仅实施6项。

海淀南路局部段实施效果图

  “对于行人和自行车出行环境的改善涉及到对既有道路的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市政、交通、园林等多个部门与单位。改造的难点不在于方案的编制,而是各部门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并建立道路综合规划设计的实施机制。”李爽说。

街道应该什么样?

  李爽告诉北京晚报,北规院编制的《北京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规划》(简称《规划》)已于年底编制完成,是北京市第一个系统性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专项规划。目前,已对各区与各委办局征求意见。

  《规划》针对所有与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相关的设施编制全面而精细的规划设计指引,按照当前问题的严峻程度编制了近期改善的实施计划,同时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目的就是想推动更多类似于地安门外大街工程的实施,全面改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出行环境,进而改变城市的街道面貌。

  李爽介绍,去年上海出台了《街道设计导则》,“活力街道”的概念引发热议,

一条好的街道,首先它要保证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其上通行时的安全,其次是提高舒适性,比如铺装平整、有绿化遮阳、有休憩的空间,整体景观风貌较好,最后是沿街有能吸引人们的东西。这样人们才会驻足停留,街道才有活力。”

  城市规划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写道:“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要营造出更好的整体街道空间,要统筹道路空间的使用和道路与沿街用地之间的关系,将建设更多以人为本的街道作为规划目标,使得我们院内各所的业务交织得更加密切了,原本是道路红线空间内的分配和使用归交通所,沿街用地的规划归用地所,但其实人在步行或者骑行时,并不会这样区分。”

  李爽说,街道空间的营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很多步道并不窄,但却被变电箱、垃圾桶、绿化树池等占用。

  “未来在北京,会越来越强调统筹街道整体的设计和审批,不仅要保证步道和自行车道的宽度,还会对公共设施的位置、景观环境、植物的种类等内容予以规定。”

  李爽觉得,“以前做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的改善方案,做完了就放在那里了,而今年由于共享单车的热潮,引发这部分工作得到了广泛的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补骨脂注射液 零售 价格 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jehdnde.com/bbzz/9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