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变迁,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儿童慢性病和疑难顽疾:多动、抽动症、鼻炎、咳嗽、哮喘、皮肤病、肾病、癫痫……发病率却都在逐年递增!

临床50余载,在对儿科疾病学的研究中,刘弼臣教授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儿童的疾病谱也有很大的变化。过去的儿科疾病谱都是以传染病为主,现在则以呼吸道疾病占第一位,消化道疾病占第二位,而且出现了许多较为难治的病,像抽动秽语综合征、心肌炎、肾病、肾炎等,现在西医中出现的病名,过去中医儿科里没有。燕山医学流派注重对肺的调治,特别是对呼吸道疾病的诊疗。刘弼臣教授就运用他所倡导的中医“少阳学说”作指导,把自己学成于南方、悬壶于北方临床经验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融会南北的学术思想体系—善用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兼顾他脏,抓住要害,出奇制胜。其核心就是“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

肺者,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主皮毛而司呼吸,开窍于鼻。因此,外邪犯人,无论从皮毛而入,还是由口鼻而入,必先犯于肺。小儿为“少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则更易感受外邪。特别是北方地区,气候寒冷,风沙较大,肺系疾患更多。因此小儿外感性疾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且易于传变,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刘弼臣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仔细研读,体会颇深。他崇尚孙思邈、钱乙、万密斋、龚廷贤、吴谦、叶天士等诸家,并深入研究和探讨,继承和发展了钱乙“五脏证治”的学术观点。他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的生理特质及小儿体属少阳,受外邪后极易传变,波及他脏的病理现象,提出了具有继承创新精神的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经多年临床实践,疗效确切。对某些疑难杂症,独辟蹊径,每多巧发而奇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脏分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风论”、“痹证”、“痿证”、“咳论”等篇章。《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均有所发展。宋代钱乙观察到小儿脏腑柔弱,而又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患病之后所反应的病情十分复杂,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钱乙依据《黄帝内经》五脏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创立了“五脏证治”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五脏性能不同,所以感受病邪后临床症状也不相同。例如:肺属金,主气。肺气有余,气机郁窒,则喘满闷乱。肺有热,口渴引饮。肺热不甚,或有停饮,则不欲饮水。肺气不足则气息不利。因此,《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病》云:“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以及“肺主喘,实则闷乱,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者哽气,长出气”。刘弼臣认为,钱乙“五脏证治”的理论虽然源于《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书,选列的主证亦超前辈,既适用于六淫外感,也可用于内伤杂病。这是钱乙结合小儿特点,发展前人理论之处。然而钱乙毕竟受到历史条件及个人经验的局限,在理论上尚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例如: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外合皮毛,上连喉咙,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输布津液,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举凡外发疮疹,内结肠燥,上则咳喘,下则便秘,均与肺有密切关系,尤其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故《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由于肺开窍于鼻,与喉通连,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喑哑和失音等。反之,鼻咽的病变,也多影响到肺,导致肺气不利,变生诸证。因此,刘弼臣在临证中非常重视诊察小儿苗窍的变化,提出“从肺论治”的依据,以补充和发展钱乙“五脏证治”的理论体系,突出“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

“从肺论治”学术思想的实质是对中医经典的提炼和升华、继承和发展。钱乙十分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意味着分裂五脏间的相互联系,相反,却极为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小儿药证直诀·肝病胜肺》云:“肝病秋见,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刘弼臣继承了钱乙这种把“五脏证治”看作一个整体的学术观点,既重视各个脏腑分证的特点,又把各个脏腑分证看作一个整体;既十分重视各个分证之间的相互关联,又非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ngwanbaoa.com/bbzz/127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